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既要對中國社會學以往的學理積累進行回溯梳理,也要對社會學的新探索、新進展保持開放態度。自2022年下半年以來,有明確“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提法的研究成果開始出現在學術期刊上。但這一議題并不是全新的,而是有著深厚的學理積累。與此高度相關的議題,如社會學的本土化/中國化,中國社會學的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實踐自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等,這些議題相互交織、緊密關聯,相關學理探討已形成較為豐厚的研究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學者對相關議題的討論更加深入、視角更加開闊,體現了新時代社會學者對學術主體性、民族性的深刻思考和認同,也反映了社會學學術話語從配合國家戰略需要的高度對政治話語的主動回應。本文以《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13年以來轉載的相關議題論文為基礎,對其研究成果擇其要點作掛一漏萬的概述。
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
知識體系的學理積累
先說社會學本土化/中國化議題。這一議題自民國時期起就伴隨社會學發展而不斷掀起討論熱潮。《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圍繞社會學本土化/中國化的議題,自2013年以來轉載了40余篇文章,其分析維度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個方面。其一,對社會學本土化/中國化本質內涵的分析,主要體現在學者基于各自研究框架對“本土化”進行的類型或維度劃分。例如,謝立中提出的四類型說:“對象轉換型”“補充修正創新型”“理論替代型”和“理論方法全面替代型”;謝宇的三角度說:“議題本土化”“應用本土化”和“范式本土化”;等等。近年來,學者對社會學本土化/中國化的探討已深入到“思維方式”和“研究范式”層面,顯示出社會學者較之以往更加深入的自覺意識和更加堅定的主體性。其二,對社會學中國化脈絡的詳盡梳理和查漏補缺,如周曉虹分三個時期討論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社會學本土化的基本歷程,指出學者的核心爭議直接關涉知識的跨境效度問題,以及圍繞這一問題而展開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之爭,從本土特質邁向國際視野是這場學術運動的最后歸宿。在對社會學史的考察中,一些學者特別關注那些缺少中國化提法,但在具體實踐中為社會學注入了中國理解和闡釋的學者的學術成果及其意義。例如,何祎金梳理了從反抗封建政治的社會調查到重塑現代中國,再從通過社會調查尋求民族出路、建設現代國家到中國社會學者生產自己的“中國主義”這一廣義的中國化進程;岳永逸探討了燕京大學社會學本土化歷程中的三個重要面相——德型、社區與文化,以及容易被人忽視的厚重的民俗學基底;等等。其三,回顧和理解不同國家的社會學發展歷程,將其與中國社會學進行比較,使中國社會學可以進一步探討他山之石有何優劣,以利攻玉。如鄭作彧探討德國經驗的去美國化效應;吳曉黎探討印度社會學本土化實踐中的理論化探索;王蒼龍探討英國社會學本土化歷程的“反量化”取向和“通識學科”定位;等等。其四,圍繞某一學術概念、研究方法或重大現實議題,對其本土化路徑進行探討。例如,周飛舟針對中國這樣一個“關系社會”,提出可以從行動倫理層面切入;李淼倡導建構源于本土情境與思維的質性研究方法;鄭杭生、邵占鵬探討如何讓治理理論突破其歷史語境與理論根基的西方特殊性,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治理實踐,并從本土化走向國際化;等等。
近些年來,學者對社會學的文化自覺、理論自覺、實踐自覺,中國特色社會學“三大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學等議題的探討也不斷走向擴展和深入。例如,李榮山擴展了“文化自覺”的分析維度,認為其內在包含著文明比較維度,中國文明能夠為世界貢獻一種真正和而不同的普遍主義;馮仕政對“實踐自覺”進行了發展,認為未來學科建設需要以服務實踐為方向、以扎根實踐為方法,積極回應時代呼聲,不斷提高中國社會學的科學性和人民性;李友梅提出以人民性引領中國特色社會學話語體系建設,統籌融通學術性話語、政策性話語、社會性話語之間的關系;李駿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性,以政治自覺引領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
此外,還有一些研究成果雖然沒有“本土化”“中國特色”等這樣明確的提法,但也從傳統文化資源或當代實踐出發,挖掘深層文化結構,探究中國式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底層邏輯和文化根基。如成伯清對心性、人倫與秩序的論述;景天魁對群學相態的研究;肖瑛提出以家為方法構建中國社會理論;等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學者基于對中國當前有代表性的具體經驗闡釋,在趨于中觀層面上,凝練出理解中國式現代化和生發本土知識體系的重要概念和理論觀點。例如,付偉關注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家庭經營及其精神動力;向靜林、艾云提出“數實相融”的新型治理情境下多層級政府出現“上下共治”的新治理模式;李阿琳探索中國特色的公共空間特征及其中蘊含的國家與個人間的關系;等等。這些研究體現了學者們對中國社會現實的經驗探索與對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建構的追求相結合的自覺意識。
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
知識體系的研究進展
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有關“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建構”議題的學術成果不斷涌現。兩年來,相關論文對社會學學科建設的歷程和階段特征進行了重新梳理,總結了已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不足,并從宏觀總體性視角論述了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建構的基本價值取向、方法論原則、分析范式、學科建設基本框架、發展路徑、學科觀念等。特別是進入2024年,相關論文關注的議題從宏觀層面逐漸趨向中觀層面,或聚焦某一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以議題為中心,基于中國經驗進行理論建模,與其他國家的經驗敘述進行比較,如中國式養老、新型城鎮化的新議題、中國特色社會政策理念與實踐等;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某一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和闡釋,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中國文化中的實踐智慧充實現代人的心靈秩序,為中國現代化實踐提供借鑒,如對仁、義、禮的道德框架的分析。可以看出,學者圍繞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這一議題的探討延續和發展了以往相關議題的分析路徑。而較之以往,相關研究的突出特點是以凝練新的標識性概念和范疇作為共識性抓手,多家期刊都以“標識性概念與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為欄目名,所推出的標識性概念有“推”“文質論”“生產型治理”“新發展社會學”“社會學融通主義”等。另一個突出亮點是以堅持文化主體性為前提深化世界視野,對西方世界及第三世界國家的理論話語、經驗敘述進行比較、批判和吸收,并進一步提出“以中釋外”,探索中國思想的普遍性,在具體經驗研究中通過對話與歐美論述形成互補,從而建構以理服人的中國自主的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這是以前所沒有過的。
未來可期:大理論和小切口
現有相關研究的不足之處,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這也正是未來有待進一步探索和關注的方向。首先,就學科整體而言,現有的學理發展形態主要呈現為發散式、多元化特征,這難免會限制社會學整體的理論解釋力。這其實是中西社會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建構總體性、融通性、原創性、時代化、具有中國特色和學科特色的“大理論”體系,對中國式現代化、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刻內涵和發展趨勢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具體經驗也具有一定的解釋潛力,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這一時代使命對社會學者提出的更高要求。這絕非易事,但并非沒有抓手,前文提到的學理積累和最新進展,如新的標識性概念、新的研究范疇和理論觀點,可以以此為基礎,通過學科共同體內外不斷地交流借鑒、批評爭論,實現融通發展,先建構起“大理論”的骨架,進而不斷充實血肉,實現體系化。
其次,現有相關議題的研究大多是資深社會學家在宏觀層面的論述,而由青年學者以經驗探索為基礎所做的偏中微觀層面的研究并不多見。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應是每位社會學者植根于心的信念,或者說是一種體現文化主體性的價值取向。對一些青年學者來說,這種價值取向尚未完全內化于心,即便其經驗探索就是基于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但其經驗敘事方式和理論分析范式仍具有明顯西化的特征,缺少與中國社會底蘊的適配性。青年學者需要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體認中國社會的發展脈動,在其間根植和強化自身的文化主體性,在國內和國外紛繁復雜的經驗現象中捕捉新材料和新證據,從其擅長的研究方向入手,“小切口”著眼,以小見大,在學理層面探索地方化的小情境與大社會之間的關聯,更好認識中國社會發展變遷某一方面的特征和趨勢,同樣能為建構中國自主社會學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作者:張莉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副編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