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面臨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農村養老服務發展嚴重滯后于城市的社會現實,尋求可行方式應對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的供給之困,成為學術界普遍關注的問題。西北大學聶建亮教授的新著《社會網絡與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創新》(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是一部少有的突破傳統供需分析視角,從社會網絡出發,以社會網絡對養老資源的聚納以及社會網絡提供養老服務的可能性為鏈接,創新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力作。該著使用在全國11個省份的問卷調查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科學地揭示了依托社會網絡供給農村養老服務的內在邏輯。在理論闡述和實證分析研究中邏輯清晰、論證豐富、切合實際,對拓展養老服務研究的理論視域,充實國內養老服務領域的定量研究,完善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的相關政策具有積極意義,值得細細研讀。該著研究的主要內容以及具有鮮明特色的觀點如下。
有力闡述了創新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必要性
該書將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地區養老保障嬗變分為四個時期,階段劃分合理有據,政策敘述詳略得當,為讀者清晰擘畫了我國農村養老保障的變革脈絡及其特征。介紹了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狀況,包括五保供養制度下農村敬老院的發展和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情況。準確總結了農村養老服務當前發展面臨敬老院普惠性差、市場化養老機構發展艱難、互助幸福院空殼化的困境,清楚定位我國農村養老服務仍處于兜底線和保基本的初級階段。以上闡述都佐證了農村養老服務模式的供給需要創新來應對現有的問題,尋求更好的出路。
科學分析了社會網絡聚納養老資源的能力
該書特點在于所有研究過程均進行了充分的論證,在探究依托社會網絡構建農村養老服務供給創新模式之前,科學分析了社會網絡聚納養老資源的能力。首先,基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了農村老人養老服務需求以及服務的可及性,進行了現狀描述工作,為農村養老服務的供給研究提供了基礎導向。其次,選取了拜年網和支持網作為農村老人社會網絡的測量工具,通過研究得到農村老人的社會網絡具有網絡規模小、網絡異質性低、網絡位差小、內網交往頻率大于外網交往頻率的特征,還得出了農村老人個體、家庭、社區、地區因素均會對其產生影響的結論。最后,利用回歸模型檢驗了社會網絡對農村老人養老風險感知的消減作用。
切實厘清了社會網絡與農村老人提供和接受養老服務供給的關系
該書第七章至第九章通過建立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社會網絡、村域社會資本對農村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意愿的影響以及農村老人接受社會網絡提供養老服務意愿的影響因素,探討社會網絡影響農村老人向他人提供養老服務意愿的機制,厘清了依托社會網絡供給農村養老服務的內在邏輯。該書將社會網絡影響農村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意愿分為結構和關系強度兩個維度進行闡述,并指出信息獲取和互惠狀況是社會網絡影響農村老人提供養老服務意愿的主要機制。該部分內容中作者還創造性地為依托社會網絡的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實踐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審視視角,解釋了村域社會資本在這種模式中發揮的關鍵作用。除了常規的養老服務內容和提供主體會影響農村老人接受社會網絡提供養老服務意愿之外,該書還將影響因素整理為個人、家庭、社區及地區因素四方面,并分別驗證了其影響,這種方式有利于讀者清晰地認識到如何通過改變現實環境來改變農村老人提供或接受養老服務的意愿。
成功構建了依托社會網絡創新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的實現機制
在以上研究分析基礎上,該書從發生、維持、激勵、保障、監督、反饋等方面入手,成功構建了依托社會網絡創新農村養老服務的供給模式,這也是全書的精華所在。每部分機制作者都進行了具體的細分,講清了具體實踐路徑,既有管理層面構造的介紹,又有運行原理的闡述,可以看出作者在機制構建部分的心思之嚴謹。該機制貼合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的發展現狀,是可行之措,是具有操作性的。最后,作者還對推動基于社會網絡的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模式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從頂層設計到村莊社會網絡的培育,都能從政策建議中找到抓手。
總之,當前關于養老服務的學術著作較多,但聶建亮教授的新著是少有的聚焦農村養老服務,采用社會網絡這一新的理論視角,基于實踐調研數據,將實證分析作為主要研究方式的力作。該書行文結合我國農村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突出社會網絡在農村養老服務中的作用,構建了符合我國農村發展的養老服務模式。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這本書的出版會為學者們提供新的思考。
(作者:鐘漲寶 華中農業大學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