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在人民大會堂上演的紅色經典——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是國慶十五周年的獻禮之作。在創作改編過程中,《東方紅》沒有采用早先流行的新秧歌劇、歌劇等形式,也沒有運用當時興起的芭蕾舞劇或是革命現代戲形式,而是選取了融合音樂、舞蹈、表演唱、朗誦為一體的“音樂舞蹈史詩”。回顧這一經典作品的創作、改編、傳播歷程,其經驗值得珍視。
從大歌舞到音樂舞蹈史詩
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紅綢舞”“大秧歌”等頗為流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各類大型紀念活動通常采用的藝術形式。194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而排演的《人民勝利萬歲》,被稱為“史詩類大歌舞”的開端。此后,中國文藝開啟了“大歌舞之路”的探索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影響較大的大歌舞要數《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1961)和《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1964)。通過流傳廣、有代表性的革命歌曲,《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將從秋收起義到抗日戰爭這一歷史時期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串聯起來,以歌為主,以舞說歌,公演后引起轟動,引發關注。沿襲《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思路改編而成的《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上演于第五屆上海之春音樂節的開幕式。在這場演出中,“音樂舞蹈史詩”的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大型公開場合的橫幅上。但實際上,直到《東方紅》公演后,“音樂舞蹈史詩”才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正式定名,并得以家喻戶曉。正因為此,《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常被稱為表演唱和大歌舞,而《東方紅》則被記載為第一部音樂舞蹈史詩。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一直期待文藝界能創作出質量高并且有代表性的歌舞節目,尤其是要能代表中國形象的節目。在他看來,有代表性的節目應能超越單純的歌舞,兼具內容和完整的表達形式。(《周總理有關藝術工作的談話輯錄》,江蘇省檔案館藏)當他在上海看到《在毛澤東的旗幟下高歌猛進》演出,隨即就打算以此和先前的《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為基礎,進行創作改編,為國慶十五周年籌備一份特別的厚禮。
在藝術形式上,《東方紅》選用音樂、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綜合了詩歌、朗誦、舞臺美術等多種藝術元素,根據中國革命歷史進程,把革命時期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音樂、舞蹈等貫穿起來,并輔以改編和再創作。這種對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運用,最終呈現出的可視化畫面,克服了單一藝術形式在表現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上的不足,虛實結合更為自然,節目表演也更為豐富而逼真。此外,周恩來總理要求藝術創作和表演都要采用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無論是“演”哪一個歷史階段、哪一場節目,除了接近歷史的“形似”之外,還要恰到好處地描繪歷史的“神似”。無論是“形似”,還是“神似”,都離不開音樂舞蹈史詩這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對視聽景觀的構建,同樣也有賴于舞臺藍本對歷史史實的還原,導演、演員等對歷史細節以及情感的熟稔等。
在創作內容上,《東方紅》以創作時代的國民教育歷史教科書為藍本,進行篇章布局和結構劃分,在作品內容的真實性、邏輯性,以及對歷史規律的揭示等方面更為嚴謹,這也是《東方紅》在誕生數十載后仍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重要原因。《東方紅》公演時共有八場,分別對應著特定的革命歷史階段。第一場《東方的曙光》呈現了建黨前后的社會背景、社會性質以及階級關系。第二場《星火燎原》書寫的是國內革命戰爭。第三場《萬水千山》圍繞長征展開敘述,回答了為什么要長征,呈現了革命的曲折。第四場《抗日的烽火》圍繞“為什么要抗日,誰來抗日,如何抗日”等,描繪了抗日戰爭的轉向。第五場《埋葬蔣家王朝》呈現了解放戰爭是人心所向。第六場《中國人民站起來》包含了對苦難的回顧、對勝利的慶祝、對黨的歌頌以及對未來的展望。第七場《祖國在前進》充滿了對中國化革命道路的自豪、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自信。第八場《世界在前進》表達了對全世界實現共產主義的愿景。
如此,兼具形式和內容的《東方紅》,邏輯清晰、結構完整地敘述了中國革命歷程,有開頭、發展、曲折、高潮和結局,不僅重現了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形象和偉大革命精神,喚起了人們關于中國革命的強烈情感和記憶,而且動態呈現了近代歷史上不畏艱難、不怕犧牲、永不放棄、堅持革命的中國形象。
劃時代的文化傳承
自《東方紅》公演以來,全國的電視臺、廣播電臺,中央以及地方各級報紙、期刊等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轉播和報道浪潮。中國唱片社發行了《東方紅》整場的實況錄音和選曲兩種唱片,中國音樂出版社出版了《東方紅歌曲集》等相關圖書。那時的大街小巷,時常能聽到廣播、收音機或者高音喇叭反復播送的朗誦詞或者相關歌曲。《東方紅》一度成為接待外賓的保留節目,成為展示中國形象的代表。為了使《東方紅》傳播更為便利,滿足偏遠地區人們想看《東方紅》的愿望,電影《東方紅》的拍攝被提上議程。經過重新創作,電影《東方紅》作為1965年的國慶獻禮片上映。1976年12月,作為第一批復映影片,電影《東方紅》首先面向各國駐中國的外交人員、記者等放映。重新公映的《東方紅》在港、澳地區和國外也受到廣泛歡迎和好評。
從1984年起,以“音樂舞蹈史詩”為時代樹碑立傳,逐漸成為經典藝術模式。作為一部劃時代的經典作品,首先,《東方紅》再現了中國革命歷程,為中國革命歷史保存了珍貴的“記憶之場”;其次,它對中國革命曲折道路的藝術呈現,展現了中國人民堅定的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最后,《東方紅》的金曲和金句,形塑了數代國人的革命記憶,通過音樂舞蹈史詩表達了一代人為國為民的理想情懷、堅定跟黨走的信念,以及不畏艱險、團結一心、英勇戰斗、敢于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情懷。在這個意義上,《東方紅》遠遠不只是一部文藝經典,它烙印著充滿革命記憶、閃耀著革命精神的中國形象。這樣的記憶和精神,事實上早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融進國人的血脈,代代相傳。
(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音樂舞蹈史詩對中國革命歷史記憶的賡續研究”(22DJB006)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