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導更多馬克思主義理論愛好者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4月9日,復旦大學“望道經典線上研討會”在線舉行,活動以“價值的增加還是價值的扣除”為題,重點解析《資本論》第二卷內容。
闡釋好當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需要準確地把握《資本論》要義。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馬擁軍表示,產業資本總循環的運動表明,對資本不能作靜態理解,而要將其理解為一種運動。資本運動是通過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兩個環節完成的,因此除了第一卷考察的生產過程,第二卷還要考察流通過程,以把握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并準確分析資本流通過程中各種費用的性質,明確它們對剩余價值生產與實現的影響。這一動態分析對把握資本形態的變化、市場經濟的運行、經濟危機的避免均有重要意義。
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堡駿提出,無論是從價值增殖的角度考察資本,還是從價值流通和實現的角度考察資本,都包含特定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我們要明晰《資本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不能盲目宣傳“商品中性論”和“資本中性論”。要準確領會《資本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借鑒其關于商品貨幣和資本的理論,利用和駕馭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堅持以其揭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會議由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查建國 陳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