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泊歷史圖譜》
薛濱、姚書春/編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
與《中國湖泊歷史圖譜》一書結緣是在2021年9月初,我在朋友圈看到南京大學出版社田甜編輯對湖泊系列的這本新書進行了圖文并茂的推介,便頗感興趣。雖有多年地理信息系統(簡稱GIS)專業的求學經歷,但本人自博士畢業以來便從事歷史地理領域的研究,尤為關注如何利用GIS等手段,進一步挖掘古舊地圖等史料中的時空信息,從而支撐更長時序的地表環境變化、人地關系分析這一方向。
湖泊是人類文明重要的起源地,與社會經濟發展、人口聚集等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除了人地關系,人水關系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但目前地學研究中,地表環境變化這一方向,相較于歷史時期的研究,還是更側重現代時期,特別是遙感這一快速、大范圍的對地觀測手段出現后至今的時期(一般上溯至1972年,Landsat-1發射元年)。而事實上,我國歷史時期的資料十分豐富,特別是歷史地圖,是長時段地理研究的重要資料,但對于歷史時期的資料挖掘,即便在歷史地理學內部,也還有大量工作可做。我曾先后拜讀過歷史自然地理領域前輩張修桂先生關于云夢澤演變、太湖演變的精彩論述,也看到近些年一些學者在洞庭湖、鄱陽湖等區域綜合利用歷史地圖與現代遙感開展的長時序研究,發現上述研究需要大量精力的文獻、地圖考訂甚至現代技術,對作者的功底要求頗為深厚。
該書作者薛濱、姚書春兩位老師以及參與章節撰寫者(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均是深耕多年、令人敬仰的湖泊研究前輩。總體來看,目前學界對于湖泊在歷史時期梳理演變研究不多,系統性梳理尤為罕見,相關研究需要交叉學科背景和大量的考訂工作。本書基于歷史文獻、歷史地圖,系統梳理了我國東部平原地區、蒙新干旱地區、云貴高原地區、青藏高原地區、東北平原山區這五大區域,共18省、91個湖泊的歷史文脈。在此基礎上,還結合了信息化手段,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其時空演變。除了上述較大的空間尺度,時間尺度也達到百年甚至更久。歷史地圖可上溯至300余年前中國最早的經緯度實測地圖——《康熙皇輿全覽圖》(以下簡稱“康圖”),汪前進、韓昭慶等學者對康圖從地圖投影、數字化、精度分析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該套地圖是300多年前一套非常重要、精度較高的地理國情調查資料,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歷史文獻則更早,不限于百年尺度,旨在梳理湖泊起源及演變過程。因此,這本書綜合搜集、整理歷史地圖,結合歷史文獻的考訂,利用GIS手段進行數字化解譯,在系統性、完成度、長時段的探索上來說,均具有十足的先進性。
回到書名來看,本人最為感興趣的有兩點,一是歷史,二是圖譜。歷史地圖(這里不與古舊地圖多作區分),是歷史地理、區域環境變遷等領域的重要支撐材料,同時也是史料本身,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近些年,隨著史料不斷挖掘,以及GIS等技術的多層面運用,歷史地圖中的時空信息得到了更深刻的解讀。歷史地圖的空間配準、與現代電子底圖的相互疊加,可直觀反映區域變遷,帶給讀者、用戶相對深度的區域歷史文化感知體驗。而圖譜一詞,代表的則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方式,是指運用圖形語言進行時間與空間的綜合表達與分析。陳述彭先生曾于上世紀90年代,在《地理研究》期刊發表《地學信息圖譜芻議》一文,正式提出了“地學信息圖譜”這一概念及知識體系。近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周成虎等學者對地學信息圖譜的內涵、發展、應用進行了進一步挖掘,該書對此作了很好的呼應,為未來的地表環境變化、時空過程模擬等研究提供了大量基礎性工作借鑒。巧合的是,本人于2020年立項了題為“基于長時序與多尺度視角的上海城市擴張信息圖譜研究(1843—2020)”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其中,歷史地圖是重要的研究資料,而圖譜則是主要的研究手段。因此,在接下來的研究中,我也會進一步借鑒作者關于太湖、淀山湖等區域的研究,以期對上海的歷史地理時空過程開展更深入的探討。
不了解區域的歷史,便難以理解區域的現在,更難以預測其未來。希望在未來能看到更多關于湖泊演變、人水關系的研究,從更長時段的視角,挖掘出更深刻的人地關系,從而為人與自然更好地和諧共生提供歷史的借鑒。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