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進能源革命,加快數字化發展。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疫情防控、民生服務、社會治理和復工復產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催生了5G網絡基站、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進入新時代,須“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長期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努力通過新基建構建新發展格局。
統籌推進新基建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這既是公共物品主要由政府提供的一般規律和國際慣例,也是新基建的內在特性和建設特點,更是實現遠大目標和解決現實困難的有效路徑。
首先,公共物品的性質作用反映政府職能的普遍定位。改革開放初期,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創造了工業化和富起來的前提條件。如果說以鐵路、公路、橋梁等建設為主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面向的是工業經濟時代,那么以信息、融合和創新為核心內涵的新基建面向的則是數字經濟時代。公共物品,是指由政府生產和供給供社會全體成員共同使用、生產成本與使用效果不受使用人數規模影響的物品。根據存在形態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公共物品一般包括交通運輸、郵電通信、供水、供電、市政設施在內的公共性基礎設施,以及社會教育、社會保障與社會救濟在內的“軟性”公共物品。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保障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暢通,而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特別是基礎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反映其服務水平和治理能力。
其次,新基建的功能特性體現政府職能的獨特優勢。新時期,政府需要積極作為、綜合施策,通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迭代新技術和新產品,培育新業態和新模式,順暢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較之傳統基礎設施建設單一的輔助功能,被稱為新基建的5G、大數據中心、光纜等既是產業發展的支撐平臺,也是產業轉型的重要動力,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是規模龐大的獨立產業集群。新基建通過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傳統產業,融合新興產業,孵化創新應用,培育新增長點,進而整體推進人類文明形態實現從物理世界、信息世界到智能世界的躍遷。未來,新基建的投資金額將更為巨大、建設周期更長久、產業配套更完備、技術要求更苛刻、維護運行更關鍵、更新換代更頻繁,需要政府通過多種形式提供支持甚至直接供給。
最后,新基建的發展現狀凸顯政府職能的時代價值。在我國,云計算發展迅速,數據中心性能不斷優化,在云操作系統、數據庫、物聯網平臺等一系列核心技術上均取得不小的突破,逐步從跟跑、并跑轉變為部分領跑。雖然在前期試點啟動的基礎上,中央有關部門對培育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作出總體部署,提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但我國僅有的在建大型人工智能計算系統BAT遠不能適應人工智能的現實需求,實現良好的發展趨勢和解決諸多的現實困難更需要政府積極主動作為。
同時,政府還要創新作為,高效供給新基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政府推動新基建須全面發力,建設新基建所包含的全部軟硬件。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AI計算基礎設施是深度融合和智能化升級制造、金融、交通、醫療等行業的核心支撐力量,產業化應用是關鍵,而體系化設施是前提。要進一步落實《關于推動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導向,加快形成計算、存儲、網絡等硬件基礎設施體系,加快開發機器學習框架、算法、工具軟件、平臺服務層等軟性基礎設施體系。雖然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仍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政府應將人工智能納入“國家關鍵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支持范圍,鼓勵和支持大學開展人工智能學科建設。
第二,政府推動新基建需要創新思路。以推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和合理布局為旨歸,政府更需要守正創新,在統籌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注重區域協調和人群普惠、協調現實需要和長遠發展的基礎上,找準技術和商業的最佳平衡點和契合點,協同推進實體項目和產業生態共同發展。對于公益性強、投資回報率低、周期長的新基建領域,政府應發揮主體作用,統籌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避免重復建設;對于有良好投資回報的新基建領域,政府應主要提供合理的制度和治理方案,保證社會投資獲得合理回報。
第三,政府推動新基建須創新優化新業態發展的營商環境。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職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政府要科學規劃,制定有利于新發展格局形成的產業布局方案,促進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發展,進一步培育新產業集群,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產業導向和社會氛圍,積極安排資金和資源推動新基建所需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數據中心和5G基站的建設、運營、維護和升級,通過政府的戰略導向引導經濟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政府要深入推進自身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應進一步加大統籌協調力度,通過強化公共服務、新型人才從業評價、建設在線新經濟生態園等保障措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