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市志愿服務聯合會秘書長 吳健)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新時代黨引導動員人民群眾貢獻智慧力量、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也是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志愿服務工作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我們在創新舉措上不斷探索和實踐。
一、時代之需:志愿服務工作的使命任務
新時代志愿服務大有所為。今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它作為引領志愿服務實踐的科學指引,為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促進志愿服務事業長遠發展錨定了方向,志愿服務在社會經濟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社會治理創新、社會民生改善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匯聚全民參與的磅礴力量。通過志愿服務的精神激勵,鼓舞人們懷抱無私大愛與崇高夢想,倡導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的行動理念,鼓勵大眾積極投身于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勤勉奮斗,為構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匯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澎湃動能。
(二)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筑牢美好生活的基石。志愿服務秉承自愿參與、無私奉獻、公益至上、利他主義的原則,在強化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效能的同時,積極引導并支持具備條件的個人、企業及社會組織投身公益,豐富服務供給,確保民生基本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從而提升民眾的物質生活水平與精神文化享受,實現物質與精神雙豐收。
(三)在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上塑造精神風貌的時代風尚。志愿服務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重要核心,引導人們在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實踐中堅定信念、陶冶情操,成為具備高尚品德與深厚情懷的人。同時,以個人的善行義舉為榜樣,影響和帶動周圍人群,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四)在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中發揮志愿服務的獨特優勢。志愿服務著眼于城鄉基層治理,通過探索志愿服務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廣泛動員民眾加入志愿者行列,自主管理個人事務,協同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始終將“一老一小”群體和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共同提供多樣化的社會服務,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的效能與水平,構建更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
二、現實之困:志愿服務工作的困難挑戰
近年來,志愿服務事業蓬勃發展,截至2024年10月31日,僅云南省玉溪市就有實名注冊志愿者37萬余人,志愿隊伍2489個,有效志愿項目5萬多個,有效服務時長1324萬小時。玉溪市網絡大V推動志愿服務創新發展的實踐不斷被續寫,也為“新媒體+”志愿服務提供了有益嘗試的范本。在新媒體的益變下,玉溪市基本形成了以紅塔區為圓心和梁柱的市域網絡生態,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傳播網絡文明的重要活躍力量。在看似一片向好的發展勢頭下,志愿服務工作也隱藏著許多困難與挑戰。
(一)志愿服務工作推進缺乏系統性。志愿服務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不夠高,面臨經費來源困境、人力資源緊缺、品牌項目不多、宣傳動員疲軟、數字化程度不高等難點,特別是在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提升空間仍然比較大。
(二)志愿服務工作制度缺乏規范化。當前,缺乏一套科學、全面、高效的激勵與保障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志愿者的積極性和參與度,特別是為志愿者購買人身意外保險迫在眉睫。許多工作靠領導出面或個人協調,開展難度和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三)志愿服務工作需求缺乏適應性。志愿服務工作與社會發展大局的融合現狀尚存在明顯不足,志愿服務活動缺乏足夠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未能充分捕捉到社會發展的多元需求與深層次問題,市、縣、鄉(街道)三級項目庫建設任重道遠。
三、破局之策:志愿服務工作的創新舉措
為了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完善制度機制、匯聚工作合力、創新服務模式等方面入手,提升志愿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和精細化程度。
(一)完善志愿服務體系機制。深刻把握中央關于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的精神,將志愿服務工作納入社會治理體系的整體規劃,明確志愿服務在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志愿服務組織協調機制,加強與省級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細化制定志愿服務工作的具體工作規則,明確各部門在志愿服務工作中的職責分工。同時,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志愿服務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志愿服務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推動形成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工作格局。
(二)探索志愿服務創新路徑。推動志愿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創新志愿服務模式。積極擁抱“互聯網+志愿服務”的新趨勢,借助體育賽事、文旅盛會和數字技術的力量,實現志愿服務資源的線上線下深度融合。應用志愿服務信息云平臺,促進服務供需精準匹配,深度融入教育、醫療、養老、生態環保、基層治理、應急救援等民生等關鍵領域,針對特定人群推出專業化服務項目;利用志愿服務應用程序,便于志愿者完善志愿者個人信息,靈活參與服務活動;開展志愿者線上培訓、舉辦交流論壇等活動,提升志愿者的專業技能與服務效能。
(三)深化志愿服務宣傳推廣。加強志愿服務宣傳和推廣是提升志愿服務社會影響力的關鍵。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和宣傳渠道,廣泛宣傳志愿服務的理念、價值和意義;組織志愿服務宣傳活動、展示交流等,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和參與;開展志愿服務品牌項目建設和宣傳推廣活動,提高志愿服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網絡正能量、高品質、大流量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傳播文明思想,構建和諧文明新常態。
(四)打造特色志愿服務品牌。圍繞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環境保護、普法強基等關鍵領域,特別是要關注“一老一小”“一殘一困”群體,以及醫療健康、應急救援、禁毒防艾等緊急需求,設計并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志愿服務項目。結合地方文化、歷史、資源等特點,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務品牌,如“文旅志愿者導覽服務”“地方特色農產品推廣志愿服務”等。通過選樹全國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等方式,形成示范效應,帶動更多志愿者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
展望未來,志愿服務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溫暖注腳,更是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將為構建和諧美好的社會生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堅信,在全社會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志愿服務事業必將迎來更加絢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