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對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政府建設正是這一要求下的必然之舉,其核心要義在于如何建構以人民為中心的數字治理。與此同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給當前數字政府與數字治理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與創新空間。
在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理解數字治理
新時代十年來,數字政府建設成就顯著。5月26日,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等單位承辦的2023年數博會“數字治理”專業論壇上,中國行政管理學會會長李寶榮提出,這一成就主要體現在政務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政務數據治理、線上公共服務以及數字政府工作機制建設四個方面。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超大城市的治理是現代化進程中必然面對的挑戰和難題,如何將城市治理與數字治理更好結合,是社會與學界共同關心的話題。聚焦線上公共服務和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上海在超大城市治理中探索出一條創新之路。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麗表示,總結實踐經驗、推動數字治理的重要抓手就是平臺化治理。這一治理模式重置了政府在社會信息系統中的角色,使其從單一的政務信息生產者和發布者轉型為社會公共信息和智慧服務的綜合樞紐,提升了社會參與度,實現了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共同合作。
上海治理的創新來源于實踐探索。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熊易寒表示,“一網統管”在本質上是由超大城市的規模決定的,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特征之一。因此,理解“一網統管”,要充分認識并理解中國超大城市的客觀情況。在中國,上海、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規模,決定了我們的治理邏輯與美國這種小城鎮占多數的國家完全不同。同時,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生活節奏快、群體復雜性高等特點也給城市治理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一網統管”通過提供整體化的數字治理,使每個人、每個組織都構成變量,從而形成整體關注。上海利用平臺治理推進數字化治理的本質,就是通過綜合性、專業化的機構作為牽頭單位,形成協同治理的平臺組織,從而實現政府職能的系統集成和整體優化。
建立權責清晰的數據治理體系
數據治理作為數字政府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日益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2023年2月出臺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數據要素價值有效釋放。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主任王益民表示,“規劃”之所以強調數據價值,是因為數字時代的數據正在超越土地、勞動力和資本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從這一角度而言,數據不僅是核心的生產驅動力,更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發展基礎。因此,數據治理的重要目標是提供高效、可信、可用的數據,從而支持業務決策和創新。這一目標的達成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數據治理中的主導作用。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宣布組建國家數據局。這是從國家層面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的重要舉措。其實,自2017年以來,各地紛紛成立“大數據局”。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孟慶國表示,追蹤各地已有的大數據管理局運行情況,其主要問題表現為“三低”,即數據歸集度低、共享率低、利用程度低。在具體實踐中,矛盾突出表現為數據部門與業務部門職能定位不清晰、權責劃分不明確。只有以總體性和全局性視角歸集各部門數據,加強統籌,才能以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和數據運營管理支撐其他部門開展相應工作。
為經濟社會發展充分賦能
回顧我國近年來的數字政府實踐歷程,可以看到,無論是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還是數據治理,歸根結底都需要政府在其中充分發揮作用。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江小涓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強調,要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這實質上指明了數字政府的建設目標和要求。結構服務于功能,數字化只是轉型手段。從功能上看,數字政府建設不僅要實現政務數字化服務,更在于為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時代發展全面“賦能”,滿足數字時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認為,政府在利用數字化轉型提升效能的同時,迫切需要以法律引領數字時代的秩序構建,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數字和智能技術加速發展,企業和機構中崗位消失再生的范圍不斷擴大,速度也在加快。江小涓表示,政府需要關心這些快速變化中的受損群體,凝聚起不同群體對社會發展的共識。政府在利用數字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上,還可以嘗試在更多公共領域如醫療、教育等多元化場景中,為社會化服務提供窗口和平臺。通過在政府和社會之間搭建縱向平臺,充分利用政府的公共數據為個體、社會和市場賦能。
李寶榮認為,理論與實踐表明,政府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不僅是對新興數字技術的應用,更是技術應用與政府治理過程的生動互嵌、動態呼應。數字政府建設要更好回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更好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賦能和引領作用,更好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未來,深化數字政府建設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整體協同和安全可控,充分發揮數字賦能作用,持續創新治理方式、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