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極簡史》,李曉東著,團結出版社2023年3月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思想,一時代有一時代之學問。思想的產生和流布、學問的探索與爭鳴,都是對時代問題和任務的回應。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向理論界和學術界提出了要求和挑戰。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實現學術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為擺在專家學者面前的時代課題。近些年,我國各個學科的專家學者對人民的需求作出響應,積極開展各種知識普及工作,產出了很多高質量普及讀物、影視作品,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李曉東教授新著《古埃及極簡史》以輕松活潑的語言、流暢灑脫的文字、提綱挈領的內容、點面結合的方式、講述故事的風格,向廣大讀者展開了一幅跌宕起伏、多彩絢爛的古埃及文明畫卷,頗具新時代學術普及的氣息。
事非經歷不知難。人們往往認為知識普及工作很容易,殊不知事實恰恰相反。知識普及絕非易事,它需要相當程度的學術積累,也需要文化繁榮的時代環境,更需要妙筆生花的敘事能力。李曉東教授的《古埃及極簡史》正是這些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古埃及極簡史》從國際埃及學200多年的學術積累中走來。1822年,法國學者商博良成功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找到了打開古埃及文明神秘之門的鑰匙,標志著埃及學的誕生。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美國等國的語言學家、考古學家紛紛投入到古埃及文明史的研究當中,刮摩淬勵、前赴后繼,解開一個又一個謎團,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復原古埃及文明的歷史面貌,構建古埃及文明史的知識體系。目前,埃及學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綜合性、專門化的學科,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有埃及學的研究者和機構,古埃及歷史的各個階段各個方面都有相應的研究成果,古埃及文明史的基本內容已經獲得普遍共識。《古埃及極簡史》六章的內容,涉及古埃及地理、名稱、歷史、法老、王后、大臣、戰爭、建筑等若干方面,這些都是國際埃及學研究比較充分的內容,基本是古埃及的客觀歷史。
《古埃及極簡史》從我國埃及學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走來。改革開放以后,幾代學者篳路藍縷、辛勤耕耘,創建起中國自己的埃及學,并不斷推動其發展。我國埃及學從一開始就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密切關注國際學術前沿,但不盲目追隨外國學術理論;與國際學術密切接軌,但始終保持中國人的立場觀點方法;接受國際埃及學的基本規范,但以埃及文明史為研究主線;洞悉國際埃及學的各種流派,但始終保持中國史學鑒古知今、經世致用的原則;不反對國際埃及學界小處著手的做法,但更強調通古今之變的宏大敘事。《古埃及極簡史》第一章和第二章在這些方面表現比較明顯,充分體現了我國埃及學研究的大歷史觀,強調對重大歷史問題的統攬觀察、全面分析、深入解讀。
《古埃及極簡史》從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主題中走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新時代以來,我們致力于推動文明間的交流互鑒,致力于全人類的共同繁榮,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了解對方的歷史和文化,才能開展交流互鑒。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地介紹各個文明的歷史文化,對于我國深入展開文明交流互鑒尤為重要。《古埃及極簡史》以大家寫小書的風格,在較短的篇幅里講述了整個古埃及文明的主要方面,為我們了解古埃及文明、理解當今埃及文化提供了一本有意義的小通史。這本通史著作必將豐富我們對埃及歷史文化的理解,必將為中埃友好關系的不斷提升貢獻智慧。
為人民做學問,是新時代史學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專家學者把自己多年潛心研究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易于理解、便于接受的知識,就是為人民做學問的最大實踐。我國史學研究始終有經世致用的優良傳統,廣大史學工作者走出象牙塔,撰寫普及讀物,更是義不容辭、理所當然。李曉東教授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探索、提供了案例。
作者:郭子林 呂佳銘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