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經濟史研究領域的基礎性論題,工業化與經濟變遷一直是該領域通俗性或學術性著作的核心內容。近年來,隨著經濟史學研究熱點與焦點的翻新、研究方法的創新,學者們開始以更宏大、更開放、更融合的視角,來再度解讀這場偉大的革命。
一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工業革命曾被視為一個英國本土化的故事;而現在,越來越多學者主張應結合全球史更寬泛地解讀這段經濟變遷,認為這一經濟變遷依賴于技術創新、有用和可靠的知識,以及塑造全球需求和市場力量方面的全球間聯系。另一方面,彭慕蘭大分流的爭論促使學界在全球范圍內對工業化進行重新定義,并且采用比較的分析框架。最后,經濟史中計量史學與跨學科的方法,將經濟史、文化史、物質史結合起來,工業化不再被認為只是企業家和經濟增長的專屬領域,相關經濟史領域的范圍得以擴展,并與人類學、社會學和行為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相結合。
《重說工業革命的經濟史》(克里斯廷·布魯蘭等編,馬國英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3月版)反思21世紀經濟史的書寫方式,將一些特定歷史學家在重寫這一議題方面的貢獻匯集,并與新一代歷史學家的貢獻放在一起討論,力圖追根溯源,將一個“非常英國化的故事”改寫成一個在全球背景下有關聯性的故事。
全書以“制造業的時代”為開篇,圍繞“另一場工業革命”這一議題,對工具、小型機器、熟練勞動力以及婦女和兒童的貢獻做了討論。早期探究英國工業化的主流研究者多關注經濟增長的宏觀層面,比如工業產出、生產率、投資水平和海外貿易,他們認為經濟增長是漸進的。編者通過區域專業化和行業集群方面的創新、小作坊開發的產品和工藝的改進、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工業勞動力的特殊技能和適應能力等研究,肯定了當時的變革堪稱是革命性的,并且尤為重要的是人力資本及其隱含的技能與知識。這部分內容主要對工業革命研究中的五大問題予以強調,即具有工業革命特征的制造業其本質上的創新,手工技藝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技術知識的積累和傳播,從家庭和車間生產到工廠制造的線性轉變,在全球不同地區產生持久的半農業形式或者“原始工業”制造業的地緣政治和經濟環境,體現了工業化發展中地方與全球的互動關系,關注了技能進步、傳播及創新,組織變革及其內在邏輯。從跨越全球的空間和數百年時間的廣闊范圍,結合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幫助讀者理解制造業進步的本質。
在“機器時代”的框架下,倘若借助原始工業的概念,我們可以從直覺上認為原始工業的發展導致、促成了工業革命。因此,要想重新訴說那段經濟史,必然要對原始工業的概念進行再審視與歸納總結。編者結合已有研究將目光聚焦到人力資本、技能、知識及其傳播上,提出工匠的聰明才智、原始工業勞動力的能力以及原始工業,在早期現代經濟中占據核心地位。
工業革命時期是機器大發展的時期,機器的大量應用必然對人產生影響。通過比較不同國家機器對于勞動力的替代效應,書中得出共性的結論:機器主要使女性被迫退出勞動力市場,而英國在這一階段形成的資本主義小生產者,助力其在工業化階段取得優勢。機器固然可以顯著提高生產力,但更應該想到的是其發明與應用。書中對當時的發明者和一項劃時代技術——自動紡紗機傳播緩慢的原因進行了研究與探討,印證了人力資本對于工業革命具有重要作用,而技術傳播的緩慢會大大降低其作用,甚至使得人們不能將其視為推動革命發生的重要因素。
“奢侈品的時代”,則將讀者的注意力由以供給為主導的敘事,轉移到既要考慮消費,又要考慮其對制造和零售技術的影響上來。20世紀80年代,經濟史學家面臨著新的挑戰,即在以供給為主導的模式之外,重新展開他們對經濟變革的敘述。編者十分關注消費與工業化的關系,探討商品如何被分銷和零售,又如何影響著消費者的品位與偏好。
在消費史與經濟史的融合研究中,全書對奢侈品(不僅包括歐洲本土生產的,還有來自東方的諸如瓷器、絲綢和茶葉等)在歐洲經濟轉型中的中心地位予以強調。讀完這一部分,最深刻的感受便是不應將工業革命簡單視為一種由生產主導的現象。無論是從哈桑·瓦桑所著的《非洲志》、商業名片,還是從18世紀城鄉新舊奢侈品、殖民地“逆向流動”的商品,我們都能從中窺見消費、想象和欲望如何作用于工業化的進程。
以2000年彭慕蘭《大分流》的出版為分水嶺,經濟史學家的研究從以歐洲(尤其是英國)經濟為核心,逐漸轉向全球——“擴展地理空間,延長時間線索”,這意味著研究工業革命的學者,要與研究全球貿易、印度紡織品、中國陶瓷生產與流通等領域的學者廣泛開展對話。
在全球史宏大框架下進行全球比較,對其相關聯系展開研究,對于理解18世紀歐洲的變革至關重要。在這里,我們能看到一幅清晰的全球經濟變革動態圖,即從來自東方的瓷器到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印度的紡織業,再到全球運輸的植物,最后到18世紀80年代英國殖民時期孟買的遺囑認證和財產網絡,全書在全球空間背景下進行英國工業化、工業革命的歷史連續性敘述,體現出經濟史研究逐漸走向全球化的特征,從歐洲與亞洲、非洲、美洲的互動中,探索對英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總體而言,該書將經濟史與文化史、物質史和消費史聯系起來,從以供給為導向的分析擴展到包含需求的解釋模型,擴展和延伸了對工業化的理解。編者將工業化作為復雜多樣的全球現象,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從多個角度對工業革命進行審視與辨析,幫助讀者了解了是什么刺激了工業化的開始,又是什么加速了工業革命,并為英國“贏得了世界”的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