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在新環境和新技術條件下,全球格局深刻變化,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各國學者競相發表、分享和交流科研成果,提高國家地位和影響力。我國每年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我國的國際科技論文量已位列全球第1位(NSB, 2020);SCI論文量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論文量和熱點論文量均已排在世界第2位(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 2021)。但是,相比自然科學的國際化水平,中國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有待提高、全面綜合評價亟需加強(黃長著, 2015; 蘇新寧, 2011)。
學術成果是知識創新的主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也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橋梁和重要抓手;而學術成果評價則是完善、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環節,歷來受到各國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De Bellis, 2009; 葉繼元, 2019)。近年來人文社科評價成為了國外學者的研究熱點(RESSH, 2017; 2019)。人文社科成果結構和內容的特殊性、載體和受眾的多樣性,使得利用傳統文獻計量方法和引文索引庫對其評價存在一定缺陷(Hammarfelt, 2014)。特別是在社交媒體環境下,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興起、數字出版的流行、開放獲取的普及,學術交流和知識創新的諸多方面深受影響,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更具復雜性、多樣性和動態性(Ding等, 2014)。在此背景下,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如何評價?有何優勢與差距?怎樣提升其國際影響力?成為擺在我們面前重要而又緊迫的研究任務。
本書堅持“繼承與創新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按照國家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面向新技術環境和國際新形勢,針對不同類型的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首先是理論研究,從理論角度分析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發表態勢、國際影響力形成的影響因素與動力、形成過程和機制,構建綜合評價模型;然后實證評價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論文、學術圖書、會議論文3種類型成果的國際影響力總覽,進行中外、學科、載體對比,并獲取相關結論,總結發展問題并提出對策,為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的完善以及人文社科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和實例。
本書包括:從生命周期角度研究人文社科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新興環境下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形成機理的深入分析;新型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綜合評價模型的構建;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綜合評價實證與對策分析。通過自行編程、云平臺等多種方式結合,收集處理1000多萬條學術成果記錄,形成較大規模評價數據集;綜合運用調查問卷、結構方程模型、回歸分析、AHP等多種方法實證評價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具體從對象維度(成果和國家層面),載體維度(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和圖書等),學科維度(人文社科分支學科),影響力維度展開。按照“理論分析(宏觀闡述)——實證研究(微觀統計)——綜合策略”的研究路線,研究新環境下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現狀和提升策略。
本書分為“理論篇”和“應用篇”兩大部分,共9章。理論篇:(1)緒論;(2)人文社科期刊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分析;(3)人文社科學術圖書的國際影響力分析;(4)人文社科會議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分析;(5)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形成機理分析;(6)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的國際影響力綜合評價模型分析。應用篇: (7)中國人文社科學術成果影響力綜合評價;(8)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評價與提升對策;(9)結論與展望。
(選自《中國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影響力研究》一書序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國際成果態勢—影響力形成機理—綜合評價模型—實證分析與策略”為研究脈絡,包含人文社科成果國際態勢的系統把握、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的形成機理分析與評價模型構建、全面實證評價與總結展望三大主要內容,深入系統地研究了我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一方面,對新環境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發表態勢和影響力形成機理的重新闡釋和演繹,從學術成果的利用與知識演化全過程出發,全面分析成果國際影響力的形成機制、產生動力與影響因素。另一方面,結合其特點從生命周期視角構建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綜合評價模型,兼顧產出、學術、社會三大影響力維度。最后,應用所構建的模型分析千萬數量級的人文社科期刊論文、會議論文、學術圖書等類型成果的綜合影響力,進行了國別、學科、載體維度的影響力評價實證,為我國人文社科評價體系的完善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提供科學依據和實例。
作者介紹
楊思洛,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文獻計量與科學評價。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青年項目。獲得“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成果獎”等學術獎勵十余項。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等課題十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一百多篇。學術兼職: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