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與育人研究》
范曉婷/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自高校擴招政策實施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政策式快速擴張狀態,高校在校生人數大規模增加。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開始邁入普及化階段,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進一步提升至57.8%。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我們在注重高等教育辦學規模效益的同時,更要關注高等教育辦學成效的提升,夯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的深刻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構建起“所有學段全覆蓋,公辦民辦學校全覆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覆蓋”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逐步得以建立健全,成為助推我國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石,也成為助力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有力舉措。高校國家獎學金政策作為我國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中的一大主體,是國家設立的獎勵級別最高、獎勵額度最大的獎學金,在激勵學生學習與發展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高校國家獎學金政策的激勵育人功能,對于夯實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助力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推動教育強國、人才強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2002年起,國家相關部門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文件,國家獎學金政策體系得以逐步建立健全。2002年4月,財政部、教育部印發《國家獎學金管理辦法》(財教〔2002〕33號);2007年6月,財政部、教育部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07〕90號)和《國家獎學金評審辦法》(教財〔2007〕24號);2012年印發《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財教〔2012〕342號),至此逐漸構建起覆蓋專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國家獎學金政策體系。
基于以上認識,本書將國家獎學金資助政策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獎勵系統進行專項研究,將國家獎學金與其他資助政策區別開來,突顯出國家獎學金政策的激勵與獎優功能。國家獎學金政策和國家勵志獎學金政策是兩個不同類型的資助政策,國家獎學金政策用于獎勵特別優秀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生和研究生,而國家勵志獎學金政策則主要面向獎勵資助品學兼優、家庭經濟困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專科生。盡管兩種資助政策出發點均在于獎勵品學兼優的高校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而其關注點和落腳點有所不同。
本書將委托代理理論應用于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的理論分析之中,運用該理論分析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及可能潛在的問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資助領域的理論研究。本書圍繞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與育人情況展開研究,基于學生視角調查高校國家獎學金政策的執行過程與育人效果。通過問卷調查法研究高校國家獎學金政策在本專科及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執行成效與執行偏差,在總結國家獎學金政策落實成績的同時探究政策執行過程中潛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破解路徑以期提高國家獎學金政策的執行效益;對高校學生的學業成績、心理行為、能力素質、畢業發展等內容進行評估,探究政策執行以來的育人效果,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幫助決策者統觀國家獎學金政策的育人成效,通過結果反饋的形式幫助決策者完善國家獎學金政策,從而推進國家獎學金政策的有效貫徹落實,提升政策的育人水平和資金的使用效益,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為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戰略實施與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梳理了我國高校國家獎學金政策的歷史沿革、基本程序及價值取向,深入剖析了國家獎學金政策的管理體制與機制,結合委托代理理論分析了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關系與潛在的委托代理問題。選取部分高校為研究對象,分別針對專科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的宣傳實踐與評審文本進行具體分析,了解我國高校國家獎學金政策的宣傳活動情況與評審文本制定情況。以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為例,構建了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育人成效評估指標體系,開展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與育人成效的實證調查研究,分析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與育人過程中的成效與問題,并據此提出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政策執行與育人成效的優化對策。
作者介紹
范曉婷 山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長期致力于教育改革與教育政策分析、教育經濟與管理領域的相關研究。主持并完成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青年項目1項,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項,山東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項,參與參與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部級項目多項。先后在《教育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等CSSCI來源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出版合著《中國高校大學生資助績效評估研究》。
研究領域:學生資助、教育經濟、高等教育管理。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