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傳》(The Idea of the Brain: A History)
作者:[英] 馬修·科布
譯者:張 今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2年3月
【內容簡介】
我們的感覺和身體活動的指令來自何方,情緒、意識、學習與記憶等認知活動的居所又在哪里?自有文字記載起,人類對這些問題就從未停止過好奇。漫漫幾千年來,我們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從樸素、粗淺的心靈中心觀,走到了精細、深入的腦中心觀。腦,這個“已知宇宙中最復雜的物體”,吸引了人類歷史上無數最聰穎的頭腦去破解它的秘密。
在認識腦工作機制的過程中,人類一直在使用各種隱喻,這些隱喻無一不受技術、時代以及人類當時對腦認知水平的限制,在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后會被新的隱喻所取代。在《大腦傳》中,作者馬修·科布以腦的隱喻為切入點,介紹了人類腦的認識史上一個又一個里程碑,以及那些做出偉大發現的科學家。從心智源自心臟的觀點到把腦視作機器的機械觀,從電與神經活動的關系到神經系統的神經元學說,從神經信號如何表征信息到腦功能的局域化定位與分散式分布之爭,從把腦看作一成不變的電路到把腦視作一個具有可塑性的網絡,作者歷數了人類對腦認識的曲折演進歷程,講述了腦科學研究對計算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誕生和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勾勒出了一部群星閃耀、波瀾壯闊的科學史詩。
【作者簡介】
馬修·科布(Matthew Cobb),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動物學教授、神經科學家、科學作家,研究興趣主要是昆蟲的嗅覺和行為?撇即饲俺霭孢^多部科學史題材的作品,其中講述17世紀的科學家探索性、生命和機體生長的作品《卵子與精子的競賽》獲得了倫敦動物學會年度圖書獎,講述科學家破解遺傳密碼的作品《生命的最偉大秘密》不僅入圍英國皇家學會科普圖書獎決選名單,還被世界頂級的生命科學期刊《細胞》雜志盛贊為“大師級的作品”“應該成為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相關專業研究生的科學史必讀書”。
2021年,英國最具影響力的遺傳學學術組織英國遺傳學會將該年度的霍爾丹獎(JBS Haldane Lecture Award)授予科布,表彰他在向公眾普及遺傳學方面的杰出貢獻。
【推薦理由】
1. 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陳嘉映、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仇子龍作序導讀。
2. 全院士英美專家推薦陣容;神經科學家、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魯白,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聯合推薦。
3. 根據能夠查到的資料(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檢索確認過),本書是首部簡體中文通俗腦科學全史。
4. 如果你對神經科學一無所知,并且希望快速了解這門科學,不妨試試這本精彩的書!犊茖W美國人》
5. 2020年唯一入圍英國著名非虛構圖書獎貝利·吉福德獎決選名單的科普圖書。
6. 入選6家歐美著名媒體年度書單:《泰晤士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每日電訊報》《科學新聞》《大眾科學》《新政治家》。
【大咖推薦】
首都師范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 陳嘉映:
如果你想只讀一本書來了解腦科學的過去與現狀,這本書大概是不二之選。
神經科學家、清華大學藥學院教授 魯白:
這是一部有趣而又引人思考的科普著作。它用有創意的手法描述了人類對大腦認識的歷史,不僅展示了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理解自己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還啟發了我們未來該如何做腦研究。作者不僅知識淵博,而且對大腦的工作機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常常迸發出一些閃光的思想。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馬凌:
一本精彩絕倫的科普書,描繪了西方科學界認識大腦的歷程。作為一個演化了五億多年的器官,腦的復雜程度超乎想象,就像一個內在的小宇宙。對腦的探索與對宇宙的探索一樣震撼人心。人類素有用已知“隱喻”未知的習慣,“腦是機器”就是一個例子。在歷經液壓動力、發條裝置、電報網絡、電話交換機和當前的計算機后,這個“機器”隱喻已近強弩之末,下一步該向何處去?這本書教誨我們,科學中最重要的五個字是“我們不知道”。由未知生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證能力,在我看來,正是人類大腦的卓絕之處。
美國五院院士(會士)、加州大學系統榮休校長、美國科學基金會前主席、美國科學促進會前主席 理查德·C. 阿特金森:
這是我一生中見過出版界出版的所有關于腦的圖書里最好的那一本(沒有之一)。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 邁克爾·加扎尼加:
對人類探索腦如何發揮作用的浩瀚歷史做了精湛的考察,其范圍之廣、程度之細、見識之深令人嘆服。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