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遼金文學學會副會長王昊教授的《金詞通論十八講》近日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昊致力于宋詞與遼金文學研究,最早在全國各綜合大學碩士研究生中開設金詞通論講座課程。《金詞通論十八講》根據王昊教授的講課視頻整理而成,是其多年研究、厚積薄發的成果。
與兩宋詞相比,金詞為學界關注相對較少。其實,在時間上,金詞與南宋詞是并行發展的,它們共同構成了12-13世紀詞史發展的兩大主線。在詞曲演變過程中,金詞具有重要的意義。“詞曲遞變”,并不是線性進化只發生在元曲與宋詞之間的,而是在南北有著多元發生路徑。南方路向的“詞曲遞變”發生在宋詞、南戲、南曲戲文之間,北方路徑的“詞曲遞變”就發生在金詞與元曲之間。在北方路向上,在金詞與元曲遞變中,曲體文學經歷了由民間俚歌到文人律曲的過程,特別是在民間演出的場合,詞曲并生共行。在這個過程中,作為金代文人俗詞特殊代表的金代道士詞,在詞曲雅俗遞變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書從金詞的淵源與分期、創作形態和群體特征、詞學觀念、歷史地位等方面對金詞做了全面地、系統地梳理。作者把金詞放在文化建構文學史觀下進行關照,視角獨特;從詞樂、詞調的層面透視金詞的基本特征,見解獨到;對金詞的文學史價值和問題意識深入闡述,亮點突出。
書中指出,金詞與北宋詞有著密切的關聯。雖然在題材、風格、表現手法等方面,金詞對北宋詞有著明顯的繼承痕跡,但絕不是北宋詞的簡單復制,而是其新變和突破。金詞是北宋詞的“分身”,是中原漢文化北移的產物之一,也是南北文化相互吸收、相互回應、相互交融的結果。
全書內容覆蓋要義精準、論從史出、辨析嚴謹,用“分身”的概念,闡釋金詞與宋詞之間“異軌同奔”的詞史現象,給出了更多具有學術意義的歷史觀照和指引;從金詞南北雙向傳播和歷史地位的角度,將金詞的獨特屬性從深層挖掘出來,揭示金詞在詞史演進中的特殊意義,還原金詞原應有的歷史地位,是一部關于金詞研究的具有鮮明標識度的力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