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報記者 饒平
7月16日至20日,在“7·17”聶耳紀念日到來之際,玉溪市委、市政府,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合唱協會共同舉辦玉溪市2024年“7·17同升國旗·同唱國歌”暨“聶耳杯”大學生合唱展演活動,讓聶耳精神薪火相傳、大放異彩;玉溪這座合唱之城,處處回響著聶耳之音。
活動以“同唱一首歌 同為一家人”為主題,四天的活動以音樂的力量激發群眾的愛國情懷,與現場觀眾同頻共振,用最真摯的歌聲、最動人的表演,一起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積極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奏響民族團結奮進的時代強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傳承愛國精神,唱響時代強音
“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7月16日晚,中國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專場合唱展演舉行,合唱團飽含激情地演唱了聶耳的《畢業歌》。熟悉且激昂的旋律響起,仿佛將時光回溯到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強烈地喚起了人們心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最終,合唱展演在臺上臺下同唱《我的祖國》《歌唱祖國》的激昂旋律中圓滿結束。中國音樂學院青年合唱團的歌聲讓觀眾感受到了合唱藝術的魅力,同時也傳承和弘揚了聶耳精神,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懷。
7月17日的啟動儀式,從“同升國旗·同唱國歌”,到小提琴與鋼琴協奏曲《憶·聶守信》;從112臺鋼琴傾情演繹聶耳作品《金蛇狂舞》,到童聲合唱《在歌聲中成長》《高古樓》,并特邀中國音樂學院院長李心草現場指揮演唱《歌唱祖國》,整場演出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始終,現場群眾與演職人員一道放聲歌唱,通過音樂的力量,共同致敬聶耳,抒發愛國之情。
7月19日晚,聶耳大劇院燈光璀璨,一場以“同唱一首歌 同為一家人”為主題的“聶耳杯”大學生合唱展演頒獎晚會拉開帷幕。此次比賽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9支大學生合唱隊伍,他們用最真摯的歌聲、最動人的表演,共同詮釋了“愛國、團結、進步”的時代精神。觀眾紛紛表示,這場頒獎晚會是對愛國精神和時代強音的傳承和弘揚,讓大家深刻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和力量,也更加堅定了愛國情懷和時代擔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本次活動以聶耳紀念日為契機,通過音樂的力量激發愛國情懷,以合唱的形式凝聚起團結奮進的力量。無論是升旗儀式、合唱展演,還是各類民俗文化體驗活動,在藝術表現上都注重在現實場景中引發觀眾的同頻共振,現場群眾能夠與演職人員同參與、同感受,實現共情共鳴。“聶耳杯”大學生合唱展演先后在聶耳大劇院、聶耳廣場舉行,游客和市民在共享文化盛宴的同時,增進了文化認同。在歌聲中產生情感共鳴,在“同唱一首歌 同為一家人”的主題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交往交流交融。
玉溪連續舉辦全國性“聶耳杯”合唱展演,在全市成立師生合唱團142支、成員7000余人,帶動16萬余名師生參與合唱活動,形成“百千萬”合唱矩陣。注重群眾的有感參與,在全市組建了739支聶耳百姓合唱團(小分隊),常態化開展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群眾文化活動,引導各族群眾廣泛參與,在共同講好“聶耳和國歌的故事”中,不斷增進“五個認同”。
如今,玉溪聶耳師生合唱團、江川若水童聲合唱團等本土高水準合唱團不斷涌現。今年初,玉溪聶耳師生合唱團的合唱作品《小雅·鹿鳴》迅速走紅,登上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元宵晚會;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合唱《螃蟹歌》也隨之火爆出圈。全國人民通過合唱這種藝術形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認同感,與玉溪形成了深度鏈接。
彰顯玉溪民族團結進步新風貌
7月16日,參加玉溪市2024年“7·17同升國旗·同唱國歌”暨“聶耳杯”大學生合唱展演活動的大學生合唱團相聚紅塔區大營街街道匯龍生態園。大學生來到篝火旁,歡快的音樂響起,大家不約而同手挽手、肩并肩,踏著音樂節拍,邊跳邊圍成圈,感受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在篝火旁,每一個舞姿都洋溢著民族文化的魅力。
他們圍著篝火打跳,手拉手跟著歡快的民族曲調共舞。雖然身邊人互不認識,但是大家步調一致,共同載歌載舞,“同為一家人”的認識在那一刻成了共識并得到升華。陜西西京學院行健合唱團的陳作豪說:“這是我首次體驗打跳,多樣的民族曲風、明快的節奏讓我沉醉在無盡的歡樂之中,感受到了濃郁的民族風情。”
參加“聶耳杯”大學生合唱展演活動的大學生合唱團以精湛的技藝、飽滿的熱情和深情的演繹,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其中,貴州大學音樂學院愛樂合唱團極具民族特色的曲目《吉且古》《山寨狂歌》,通過合唱及動作再現少數民族生活場景。各具特色的混聲、合唱、重唱聲聲入耳,撥動了在場觀眾的心弦,現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海南師范大學藍韻合唱團以海南黎族民歌《撿螺歌》,向觀眾展現獨屬于海南黎族的民族風情。沈陽城市學院綠島合唱團帶來了山東民歌《沂蒙山歌》;大理大學藝術學院青年合唱團演唱了《大理山水把你留》;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天眼之星合唱團演唱了貴州威寧彝族民歌《廬虹高原》……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合唱團在臺上演唱著家鄉的曲調,為玉溪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同時也讓此次展演活動成了展示民族音樂的文化平臺,增進了各地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