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報記者 李曉蘭
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提速綠色鋼鐵產業鏈式發展,風電、光伏產業使新能源資源日漸“風光”,產自玉溪的高原特色農產品深受市場歡迎,獨特的民族風情和山水景觀吸引各地游客紛至沓來……正是這些優勢資源成就了玉溪,也成為新時期玉溪發展的重大機遇。
抓住資源,就是抓住發展關鍵。玉溪市貫徹落實省委決策部署,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認真落實系列三年行動,在發展壯大資源經濟、園區經濟、開放經濟的過程中,把資源經濟作為牽頭主干,緊盯礦產、新能源、農業、文旅等優質資源,以資源換產業、以資源換市場、以資源換技術,推動資源產業不斷推陳出新,全市資源經濟“向綠圖強”。
抓礦產資源——
綠色工業向新而行
礦產是玉溪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全市鐵、銅、磷、鎳、鋰等礦產資源豐富,按資源量排在全省前三位的有11種。
近期,云南玉溪仙福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仙福鋼鐵”)完成了產能置換技術升級改造一、二期項目,實現了綠色、低碳、智能、高效生產。自從2002年仙福鋼鐵成功煉出第一爐鋼水,結束了玉溪有鐵無鋼的歷史以來,該公司逐步構建起集礦山采選、高爐煉鐵、轉爐煉鋼、連續軋材及產品營銷于一體的鋼鐵產業鏈條,已成為玉溪鋼鐵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企業。
包括該公司在內,玉溪市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集聚發展起玉溪大紅山礦業有限公司、云南玉溪玉昆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玉昆鋼鐵”)等一批鋼鐵全產業鏈規模以上工業市場主體。玉昆鋼鐵、仙福鋼鐵助推全市綠色鋼鐵產業鏈式發展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云南綠色鋼城”實現裝備先進化、產品高端化、生產綠色化、排放超低化。玉溪市有望成為全省鋼鐵產能規模最大的州(市),鋼鐵企業裝備水平、工藝技術、節能減排等達到國內先進,產品結構更加優化,正在形成集高強度線棒材、優質帶鋼、高性能特種鋼等多種產品錯位互補的良好發展態勢。
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從無到有,是以資源換產業的生動實踐。我市堅持鋰、鎳、磷資源開發利用與產業鏈項目落地“雙輪驅動、互為關聯、同步實施”的發展思路,簽約引進新能源電池產業企業10戶(其中,8戶企業為行業龍頭企業或“隱性冠軍”),簽約項目16個,計劃總投資746億元。目前,已初步完成電芯、電池、隔膜、正極材料、負極材料的產業布局,加速推動玉溪從“煙時代”邁向“煙+鋰時代”。
有色稀貴金屬、磷礦及磷化工產業等在玉溪發展勢頭良好。隨著貴研資源(易門)有限公司貴金屬二次資源富集再生現代產業基地項目等重點項目的推進,易門縣“中國鉑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此外,由玉溪生產的黃磷總產能約占全國的12%,占云南省的20%,產品品質已走在同行業前列,磷系高分子新材料產品填補了云南省空白。
抓風光資源——
綠色電力邁出新步伐
綠色電力能源是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一張“王牌”。在玉溪,風資源、光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風車矗立群山之巔,一塊塊光伏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追風逐日的綠色電力,分布在易門、峨山、元江、華寧等多個縣(區)。2021年以來,我市積極發展新能源產業,新能源裝機規模逐漸增加,帶動能源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03億元,在全市工業投資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截至今年3月,全市完成新能源并網223萬千瓦,可新增產值近10億元,可新增稅收1.2億元,可新增發電量28.99億度。記者了解到,待明年上半年,玉溪列入省級建設清單的50個項目,裝機規模442萬千瓦全部并網后,相應地會帶動新增產值、稅收、發電量等大幅提高。屆時,我市的發電自給率將從29%提高到65%左右。
風光資源帶來的是實打實的推動作用。充足的電力供應夯實了全市工業用電基礎,也拉動了相關電網設施配套建設。圍繞我市招商引資落地的重點項目,充分發揮市場在新能源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對新能源電池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對于項目落地的鄉(鎮、街道)來說,風電項目的進入讓荒山變“金山”,增加了群眾在風電企業就業、出租土地等的收入,也推動了鄉(鎮、街道)和村集體經濟發展。
抓農業資源——
現代農業展現新氣象
高原特色農業是云南的“芯片”產業,也是玉溪的亮麗名片。
產地為玉溪的農產品各有特色:紅塔區形成以花卉種苗種球為重點、鮮切花為主體,其他觀賞園藝苗木共同發展的花卉產業格局,被認定為全省花卉種業發展核心區、云南省首批花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新平縣依托“褚橙”的品牌效應,柑橘種植面積全省第一,被認定為全省首批水果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華寧縣被納入全國柑橘優勢區域規劃中的柑橘特早熟優勢生產基地;通海蔬菜已形成生產、加工、流通、旅游文化相融合的產業體系,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易門縣形成食用菌生產加工產業鏈,連續多年成功舉辦“中國·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會”;元江縣依托熱區資源大力發展芒果、青棗、柑橘等熱帶水果,是全市最大的芒果生產基地;澄江藍莓、峨山蔬菜、江川花卉等也在市場上深受歡迎。
在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上,玉溪市健全完善以煙、菜、花、果、藥、畜6大特色產業和糧食、油料等協同發展的“6+N”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體系,走規模化、標準化、高端化、品牌化、組織化農業發展新路子。近年來,全市堅持用工業化理念謀劃推動農業發展,全面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著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突破發展。初步構建了加工型、外向型、高效型、生態型、科技型、特色型“六型農業”格局,玉溪的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出口、種植業畝均產值及水果、花卉、蔬菜和禽蛋產量等都居全省前列。
抓文旅資源——
文化旅游涌現新產品新業態
玉溪旅游資源具有自然稟賦得天獨厚、人文底蘊獨一無二、紅色資源獨樹一幟、民俗風情獨具魅力等突出特點,玉溪文旅以新產品新業態為資源“本錢”增值,變資源為“人流、現金流”。
今年“五一”假期,玉溪境內人流如織、熱鬧非凡。據統計,共有193.23萬人次到玉溪旅游,旅游總花費18.36億元,假日旅游經濟創歷史新高,玉溪已成為假日短途游、自駕游的熱選目的地。研學科考、戶外運動、文化體驗、旅居康養等融合創新產品,為游客帶來更多元的旅游選擇、更新潮的旅游體驗。旅游業逐漸從“門票經濟”“觀光經濟”向“綜合消費經濟”轉變,為推動玉溪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抓文旅產業發展上,我市確定“12346”總體思路,緊盯“把玉溪文旅產業培育成千億級產業”的目標,聚焦“聶耳”和“帽天山”兩大核心品牌,圍繞“世界級”“品質、高端、小眾”“康養旅居”三個發展定位,實現工作思路上的“四個轉變”,實施好“六大行動”,充分發揮好資源優勢、比較優勢,著力推進重大文旅項目引領行動。全市從文旅深度融合、重大項目建設、創新產品業態、品牌宣傳推廣、壯大經營主體、創優服務質量等方面實施100余項行動,以實打實的舉措深度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玉溪文化旅游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文旅消費實現快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