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記者從玉溪市農業農村局獲悉,從2022年11月以來,玉溪市已160天以上無有效降雨,旱情嚴重。面對旱情,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抗旱專題研究,立足抗大旱、抗長旱、抗大災,多措并舉全力抗旱保民生、保春耕。
目前,全市9個縣(市、區)中,紅塔區、江川區、易門縣、通海縣、華寧縣為特旱,峨山縣、新平縣為重旱,澄江市、元江縣為中旱。湖庫蓄水嚴重不足,全市庫塘蓄水量僅3.35億立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少0.77億立方米。“三湖”水量總體偏少,截至4月15日,撫仙湖蓄水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少13277萬立方米,星云湖蓄水量少2474萬立方米,杞麓湖蓄水量少1368萬立方米。江河來水大幅下降,今年以來,元江、曲江來水量分別比常年同期、去年同期偏少35%、40%以上。
截至目前,全市9個縣(市、區)有45個鄉(鎮、街道)的小春農作物受災28.92萬畝,成災17.49萬畝,絕收3.42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14億元。截至4月21日,全市有17個鄉(鎮、街道)的大春農作物受災7.69萬畝,成災1.12萬畝,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61.67萬元。
我市社會各界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采取全面落實抗旱責任制、分類指導大小春生產、多方籌集抗旱資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資保障供給、強化旱情監測調度等措施,全力推進抗旱保民生、保春耕工作。
市防汛抗旱指揮部于4月12日將抗旱Ⅳ級應急響應提升為Ⅲ級應急響應,4月20日下發了《玉溪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關于建立2023年抗旱“五級包保”責任制的通知》,要求各級政府全面履行抗旱責任制,把抗旱保民生、促春耕、保穩定工作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來抓,將抗旱責任層層落實到戶到人。
今年小春進入收獲期以來,各級政府進一步壓實各級農業部門責任,分類指導好大小春生產,及時采收小春作物,確保顆粒歸倉。大春作物視灌溉條件播種移栽,全市大力推廣抗、耐旱品種和抗旱節水措施,及時指導絕收田塊改種補種,做好病蟲害監測和防治,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不減。
截至4月23日,全市共投入抗旱救災資金2110.46萬元,各級各部門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切實解決旱區群眾的實際困難。
我市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抗旱保障能力。截至4月20日,新建高標準農田2.5萬畝,其中高效節水農田0.07萬畝。同時,組織好種子、種苗、農藥和肥料等農資儲備供應,重點做好救災備荒種子儲備,滿足改種補種需求。
市農業農村局要求各地密切關注旱情發展,扎實推進抗旱減災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減輕旱災損失,加大信息收集與報送密度,采取每周1報制,旱情嚴重時采取2天1報制。
據介紹,春耕備耕以來,全市農業系統投入抗旱車輛54102輛次、人員70414人次,開展抗旱技術培訓24753人次,指導推廣小春作物抗旱品種7.01萬畝,絕收農戶改種補種2.56萬畝。(玉溪日報記者 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