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佳
近年來,利用生物多樣性促進增產增收成為我市農業生產中的一大亮點,其中新平漠沙嫁接苦瓜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萬余畝,全市多年生稻累計示范推廣9萬余畝。嫁接苦瓜和多年生稻的種植對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為我市農業生產增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嫁接后的苦瓜變成“高富帥”
火熱的漠沙壩子,背倚蔥蘢蒼翠的哀牢山,面朝滾滾南流的漠沙江。每一年,這里2萬余畝苦瓜都有上億元的產值,當地農民種植苦瓜脫貧致富,建起房,買了車……
給當地群眾帶來巨大收入的苦瓜,正是玉溪有名的大白苦瓜,因口感脆嫩深受商家和消費者好評,入選1999年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園藝果蔬名錄。
據介紹,新平縣漠沙鎮1993年試種大白苦瓜成功,2003年全面推廣反季苦瓜種植。近三十年來,大白苦瓜作為玉溪本土特色品種,在漠沙鎮的熱壩中得到大面積推廣。截至去年底,全鎮苦瓜種植面積21557畝,產值11220萬元。202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達18891元,高于全市和新平縣平均水平。
“漠沙苦瓜產業發展也曾遇到危機,因長期連作導致病蟲害嚴重和品種退化,差點就毀掉這個大產業。而挽救漠沙苦瓜產業的主要兩大措施:一是水旱輪作,二是苦瓜嫁接。”漠沙鎮曼勒社區黨總支書記楊文昌對記者說。
提起苦瓜嫁接的話題,楊文昌說:“苦瓜嫁接最重要的是選擇砧木,一般都會選擇與苦瓜屬性相近的葫蘆科植物,如南瓜、絲瓜、西瓜、冬瓜等。為了高產,1995年我開始以黑籽南瓜作砧木嫁接苦瓜,但不理想,后來又繼續探索嘗試。”
為了提高大白苦瓜抗病害的能力,漠沙鎮曼勒社區苦瓜協會建立了試驗基地,試驗以黑籽南瓜、白籽南瓜、本地絲瓜、大肉絲瓜等為材料,每個品種嫁接苦瓜100株,觀察嫁接成活率。大田移栽60株,觀察其抗病性、產量及產品品質。
到了2000年,以絲瓜作砧木嫁接的苦瓜取得成功。因為絲瓜與苦瓜同屬葫蘆科,絲瓜親和力強,嫁接容易,成活率高,抗逆性強,耐寒、耐熱、耐水漬,于是在漠沙壩子大面積推廣。近年來,全鎮嫁接苦瓜推廣種植面積常年保持在2萬余畝。
嫁接后的苦瓜表現出“高富帥”三大特點:一是產量明顯提高,苦瓜沒有嫁接前最高畝產只有5噸左右,嫁接后最高畝產可達8噸至9噸。二是品質大幅提升,個頭又大又帥,賣相非常好,價格每公斤提高1元左右。三是因為產量高、品質好,瓜農的收益明顯增加,現在漠沙鎮8個村委會的3967戶瓜農戶均苦瓜種植收入達2.8萬元。因此,漠沙的菜農都靠種植苦瓜致富,嫁接后的苦瓜自然得了“高富帥”的名頭。
割而復生的“韭菜稻”譜寫水稻種植新篇章
從2016年開始,玉溪就出現了一種像韭菜一樣割一茬長一茬的水稻,這種水稻學名叫多年生稻,俗稱“韭菜稻”,栽一次就可以連續收割好幾年。
“多年生稻是云南大學胡鳳益教授團隊經過二十四年探索研究培育出來的一個水稻新品種,是全國水稻育種的一個創新。”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楊進成說。
據胡鳳益教授介紹,多年生稻最大的特性就是能從稻子的地下莖長出新苗來,有一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長特性。目前,在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試驗田里栽種的多年生稻,已經連續采收6年共12季。
據了解,玉溪市最先于2016年在新平縣戛灑鎮引種試種多年生稻。2018年,元江縣澧江街道南灑村委會那塘村民小組集中連片種植200余畝多年生稻。
“這種多年生稻只需栽種一次,就可連續收割兩季或通過越冬后收割幾年,其間不需要再購種、育秧、犁田、耙田、插秧,極大地減少了勞動力投入,降低了稻農的勞動強度,且產量保持相對穩定,突破了傳統水稻的耕作方式,實現了水稻的輕簡化生產。”元江縣鄉村產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強告訴記者。
據介紹,從1997年開始,當時還在云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工作的胡鳳益就與同事開始探索研究多年生水稻,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研究,育成了多年生水稻品種,并于2016年開始田間試驗,經過近幾年的試驗種植,在水稻的適應性、穩定性和豐產性以及病蟲害防控等各個環節均獲得了成功。目前,在全省已育成并審定應用3個適應不同區域種植的多年生水稻品種。
截至今年6月,云南已有12個州(市)、72個縣(市、區)推廣種植多年生稻,種植面積達10余萬畝。多年生稻在云南省內走俏的同時,還被廣西、貴州、江西、湖南等省引進種植。那么胡鳳益團隊是怎樣把這種多年生稻培育出來的呢?
楊進成告訴記者:“多年生稻利用非洲長雄野生稻與云南本地優質水稻品種雜交選育而成,其研究成果居世界領先水平,是我省農業科技人員利用野生稻基因多樣性育成新品種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
據了解,長雄野生稻起源于非洲一種地下莖非常發達的野生稻。胡鳳益教授及其團隊把云南本地栽培的優質稻種和長雄野生稻雜交,對后代進行多年生性狀選擇,培育出具有穩定多年生性的高產優質新品系。
之后,再把這些具多年生性的穩定品系與云南本地優質品種雜交,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技術,在后代分離群體中快速選擇有多年生性基因位點的優質品系。通過20余年研究,解開了長雄野生稻多年生性的遺傳密碼,并成功選育出9個穩定的多年生稻品種(系)。
據了解,在雙季稻區,這種“韭菜稻”第一茬收割后遺留的稻樁地下莖會再生成新的植株,當年就可以再收獲一次,中間沒有空閑期,只是12月和次年1月有休閑期,不需要管理。
云南海拔1400米以下地區,多年生稻可以安全越冬,播種一次,每年就能收割兩次,可連續收獲多年。這種“韭菜稻”特別適合在我省南部低熱河谷稻區推廣。
多年生稻栽種省工省力,省谷種,節本增效顯著,適宜秈稻主產區栽種。栽種多年生稻還可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比較生態環保。與傳統雜交水稻相比,產量持平或略增,但每畝可節省人工和化肥、農藥成本500元以上。
今年9月17日至19日,玉溪市多年生稻推廣應用現場觀摩及培訓會在新平縣戛灑鎮舉行。經專家測產公布,今年我市在戛灑鎮核心示范的502.6畝多年生稻云大107,第一季和第二季測產結果合計畝產1041.5公斤。
“迄今為止,全市共在新平、元江等8縣(市、區)累計示范推廣多年生稻9萬余畝,多年生稻對保障我市糧食安全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我市顯示出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楊進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