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9日,在澄江舉行的世界遺產保護聯盟(云南)成立暨“生物多樣性的支點——世界遺產保護與博物館展示”主題論壇上,云南省生態環境廳一級巡視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云南省籌備辦公室副主任高正文,介紹了COP15的背景、重要意義和籌備情況等。
彩云之南,神奇美麗。世人用“植物王國”“動物王國”贊譽云南的生物多樣性,而澄江生物化石群的發現,則向世界展示了迄今地球上發現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精美、種類最豐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例證。這本斑駁的“無字天書”,歷經5.18億年,掩藏著地球生命演化的宏大歷史,被譽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
今年國慶期間,作為展示澄江生物群生物多樣性的平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提升改造后恢復開館,人氣節節攀升,在防疫限流的情況下,人流量達5.1萬人次。據了解,此次提升改造歷時7個月,旨在充分展示云南古生物多樣性,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的籌備要求,全新的內部展陳內容、配套的講解服務設施等已上線,并完成館外的景觀提升。欣逢盛會,新華網、中新社等主流媒體紛紛以直播等方式對澄江化石地及博物館進行關注。
澄江動物群破解人類基礎器官起源懸案
備受關注的澄江化石地價值何在?
古生物學家舒德干院士與韓健研究員共同完成的論文《澄江動物群的核心價值:動物界成型和人類基礎器官誕生》,對澄江動物群研究進行了高屋建瓴的總結,并由此初步破解了達爾文留下的幾個重大科學難題:地球動物樹如何起源成型?什么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本質內涵?人類基礎器官的源頭在哪里?
澄江動物群以富含多門類精美軟軀體構造化石享譽學界,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主幕見證者,它目睹了地球動物樹上幾乎所有主要門類祖先的首次大聚會。澄江動物群研究的核心科學價值主要是:其一,作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主幕見證者,澄江動物群首次創建了地球上三分動物樹的完整譜系框架;其二,澄江動物群具有深刻的人文哲學意義,所發現的古蟲動物門創造的“第一鰓裂”、昆明魚目創造的“第一頭腦”“第一脊椎”“第一心臟”,為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中關于人類的主要基礎器官起源懸案的破解提供了關鍵證據。
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源頭
37年前,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侯先光在帽天山西坡發現帶軟軀體構造的長尾納羅蟲化石,掀開了澄江動物化石群的神秘面紗。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館長陳泰敏說:“除了納羅蟲這種生物之外,今天我們在這里已經找到了20個門280多個物種,幾乎涵蓋了今天地球上所有動物門類,標志著現在的地球動物譜系樹已經形成,而且在其后5億多年的時間里,它們開枝散葉,形成了今天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面貌。可以說,我們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源頭。所以,我們有一句宣傳口號:澄江小蟲蟲,你的小祖宗。”
發掘澄江化石地價值 講好生命演化故事
從空中俯瞰,在18平方公里的澄江化石地自然保護區內,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宛如一顆耀眼的寶石,鑲嵌在保護區與撫仙湖兩個世界級資源之間。
該館去年8月開館,這是繼2012年澄江化石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成功后的又一盛事。該館以豐富的展項、一流的展陳條件、先進的科普理念,一躍成為國內網紅博物館,開館前兩個月人流量即突破26萬人次。
“澄江是所有地球人的尋根之地,所以我們建了一個新的博物館,試圖向公眾科普和宣傳澄江化石地的價值,講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陳泰敏表示。
如何擦亮“生命搖籃”、世界古生物圣地、亞洲唯一的古生物化石主題世界遺產等系列“金字招牌”,保護和利用好這一世界級資源,打造澄江、玉溪乃至云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標志牌?去年10月29日,該館迎來了開館以來最大規模的活動:世界遺產保護聯盟(云南)成立暨“生物多樣性的支點——世界遺產保護與博物館展示”主題論壇、世界遺產保護聯盟(云南)成立暨世界遺產聯展活動。這次活動由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管理委員會聯絡云南省內5家世界遺產單位,發起成立世界遺產保護聯盟(云南),履行世界遺產單位職責使命,講好生物多樣性起源和演化的故事,對外展示玉溪、云南乃至中國的美好形象。
今年7月15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云南省自然博物館)正式掛牌,標志著澄江化石地保護和展示工作邁上新臺階。
未來,該館將成為云南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展示、生命科學教育、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陣地,將為更好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激發全社會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情與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出積極貢獻,讓澄江化石地這張世界級名片走向更為廣闊的未來,發揮更重要的社會價值。(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躍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