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黎
近年來,我市積極探索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廣泛滿足社區群眾多樣化、專業化需求。
社會力量有效補位
今年七夕,紅塔區鳳凰街道葫田社區“樂老匯”為老服務站舉辦主題為“浪漫七夕節·濃濃鄰里情”的文化活動,轄區12對鉆石婚、金婚、銀婚和軍婚夫婦相聚一起慶祝傳統節日,分享自己的愛情故事和生活感悟。
冬去春來,玉溪市暖暖公益協會的志愿者們腳步匆匆。去年以來,志愿者們先后走進紅塔區高倉街道高倉社區、梁王壩社區、桃源社區、排山社區、龍樹社區308戶失能、空巢、殘障等困難老人家中開展慰問幫扶活動,同時在5個社區及高倉街道敬老院開展義演、健康知識講座等公益服務活動,一次次為老人們送去溫暖和歡樂。
通海縣遠方心理工作室創辦者楊鴻2018年取得了社會工作師資格,在參加社區服務中,楊鴻發現一些居民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卻不知道怎樣尋求幫助,于是主動與社區對接,為需要幫助的居民提供心理疏導和精神撫慰。
從大一開始,每到假期,家住紅塔區李棋街道下赫社區的宋潔就和同學相約,參與到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中,陪伴照看兒童、輔導孩子做作業,宋潔覺得這樣的假期生活很有意義。
社區空巢、獨居老人有困難,社會組織主動提供幫扶;居民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社工進行心理疏導和精神撫慰;假期孩子沒人帶,志愿者幫忙照看……這一幅幅溫暖畫面是我市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生動寫照。
社區治理事務繁雜,群眾需求日趨多元。社會組織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參與社區建設和治理服務。社工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開展個性化服務,彌補社區服務的不足。社會力量有效補位,為社區和諧發展提供動力。
培育共治新主體
截至目前,全市社會組織總數達2830個,實現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12個,超額完成小康指標監測體系中“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大于等于6.5個”的目標任務。全市注冊志愿團體1954個,志愿者331859人,共實施志愿服務項目32305個。
成績源于實干,建立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玉溪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求發展——
夯實基礎。制定相關文件,構建完備的社會力量參與基層治理的政策體系。啟動實施社會組織“黨建+志愿服務”、誠信建設、社會治理“三個行動計劃”,積極培育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組織黨建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和志愿服務者三支隊伍,開展“鄰里守望一家親”等黨建引領“三社聯動”項目,不斷推動資源、服務、管理下沉,豐富基層社區服務供給,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為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才培養。出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登記管理實施細則,對取得初級、中級、高級社工師資格的分別獎勵2000元、3000元、1萬元。2020年全市取得社工師資格證書人數超過過去11年持證總人數,2021年報考人數達3748人。實施“興玉社工人才計劃”,出臺《玉溪市高層次人才培育支持計劃“興玉社工人才”專項實施細則》,選拔興玉社工人才10人,每人獎勵5萬元,初步形成了“專業型”“本土型”“領軍型”社工人才同步培養、聯動培育格局。連續兩年舉辦社會創業項目大賽,在孵化了一批社工機構、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的同時有效促進人才成長。
平臺建設。成立社會組織服務中心,投入310萬元建設占地1200m2的社會組織培育孵化基地,致力建設社會組織培育孵化、能力建設、資源對接的樞紐型平臺。推動一批社工機構、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良性運轉,打造了一批特色服務品牌。依托各級黨群服務中心同步推進以縣(市、區)社會組織孵化服務中心、鄉(鎮、街道)社工站、社區社工室為重點的“一中心一站一室”建設,力爭“十四五”末實現全覆蓋。
打造社區治理新高地
暑假,李棋街道下赫社區萬裕生態城黨群服務中心兒童服務站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我喜歡兒童服務站,在那里我學到了新的知識,和小朋友們一起玩,我還教老師折紙呢!我學了古箏、書法、《三字經》,還有交通安全課……”性格開朗的趙明(化名)開心地和記者分享兩次參加假期班的快樂點滴。
2020年,玉溪市義工聯合會承接市委組織部“黨群同心 關愛婦兒”服務項目,在兒童服務站開展服務,為轄區兒童提供周一至周五夜間作業輔導、周末興趣班、寒暑假班等服務。開展“珍惜糧食”“垃圾分類”“我為黨旗添光彩”“模擬法庭之未成年人保護法”“地震安全教育”等主題活動。
“社區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群體也相對較多。父母忙于工作,一些孩子沒人帶,或是交給家中老人帶,陪伴質量差。社區事務繁雜,不能包攬一切,義工聯介入提供專業、多樣化的服務,為社區居民解了難題,孩子開心,家長放心,社區居民的滿意度提升了,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更強了。”李棋街道下赫社區黨總支副書記代中瓊說。
2020年8月,市委組織部聚焦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探索建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機制,圍繞“關愛婦兒”“助老濟困”“社區自治”“小區治理”“講好玉溪故事”五個類別,從57個申報項目中評估實施了13個“黨群同心 共建美好家園”服務項目。充分發揮各級黨群服務中心的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搭建平臺、拓寬渠道,引導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基層治理,做出了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愿者、社會慈善資源“五社聯動”的積極探索。同時,以黨群服務中心這一紅色陣地為依托,社區黨組織全程領導,社會組織發揮“穿針引線”作用,初步形成了服務資源多路鏈接、服務力量多方協同的良好局面。
“義工聯發揮‘穿針引線’的作用,廣泛動員老師、在校大學生、社區黨員參與志愿服務,協調公益慈善資金參與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兒童服務站服務兒童7450人次,100余名社會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志愿者服務時長3640.5小時。”萬裕生態城黨群服務中心社區專干楊秋琳介紹。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打破“政府包攬一切”的社區治理模式,有效聚合社會力量,提升基層管理服務水平,我市社區治理正在不斷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