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我家的娃娃不見了,請你增派點人手幫我家找找。”7月的一天,紅塔區小石橋村二組網格員沈學文接到了一名群眾的求助電話,說8歲的孩子走丟了。
小石橋村二組地處山區,平常很少有生人進村。詢問了相關情況后,沈學文發動了幾十人,經過3個小時的搜索,孩子在村子一角被找到。
聽取群眾的反映和訴求、排查上報網格內有關情況、力所能及幫助解決問題,是像沈學文這樣的網格員每天都在干的事。目前,網格成了我市社情民意的集散地,基層群眾“有事找網格”的習慣正在形成,一批群眾反映的操心事、揪心事、煩心事及時得到解決。
記者從市委組織部獲悉,按照“規模適當、任務相當、方便管理、界定清晰、職責明確”的原則,我市正在著力推動黨建網、平安建設網、基層警務網“多網合一”,全面構建上下聯動、“一網共治”的網格化治理體系,目前已在全市劃分7413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名網格長和若干名網格員,他們每天通過巡查發現問題、處理問題,還與群眾面對面交流,隨時掌握群眾需求,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
作為紅塔區玉興街道山水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主任,魏冬也是一名網格員。今年春節前,魏冬接到群眾反映,有人與社區一戶居民就討要房屋裝修工程款產生激烈言語沖突。魏冬及時趕到現場,經核實,這戶居民因裝修施工沒有達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拒絕支付工程款,雙方爭執不下,甚至要“動武”解決。經過魏冬的調解,雙方最終愿意作出讓步,一起激烈沖突經過調解后案結事了。
市委組織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我市以黨建引領小區治理,在全市1735個小區尋找黨員,搭建起小區黨組織架構,選出樓棟長,明確職責、人員,并進行信息公開公示,通過精細化的網格管理讓更多的矛盾得以在基層化解。以山水社區為例,通過黨建引領、“多網合一”,小區內的矛盾糾紛從原來的一年調解二三十起減少到現在不到十起。
我市還開通“玉溪共治通”App,整合“線上+線下”民意收集平臺廣泛收集民情民意,對網格內信息、服務和治理資源統一歸集和調度,逐級研判后分流交辦上報問題,督促相關部門處置解決,形成問題處置管理閉環,有力推動難事急事有效解決。
設置在各地的網格員,既是安全隱患巡查員、社情民意收集員,也是困難群眾的服務員,網格員不但能在一線解決問題、處理問題,還能將處理不了的問題通過“玉溪共治通”App錄入系統,逐級上報職能部門處理,實現社區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玉溪共治通”App上線以來,26123名網格員累計上報事件19261件,辦結19261件。(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白誠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