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思敏
自開展健康扶貧工程以來,我市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全方位、多角度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助力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貧困戶成功擺脫貧困。
大病重病基本有保障
為解決貧困群眾看大病問題,市衛生健康委成立了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領導小組,病種數量從2017年起的25種大病增加至目前的36種。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2710人全部參加了玉溪市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實現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全市129家縣及縣以下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均實現了縣域內“先診療后付費”、市域內“一站式即時結報”,免去報銷煩瑣程序,實現貧困群眾就醫報銷“一條龍”服務、“一張單據”結算。
統計顯示,2020年1月至12月,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享受門診待遇449098人次(含慢特病門診),發生門診總費用3590萬元,門診統籌報銷1982萬元;發生住院醫療總費用10620萬元(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10143萬元),報銷9594萬元。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累計享受住院實際報銷比例90.34%,建檔立卡貧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為9.66% ,落實了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內的要求。2020年,全市有36種大病確診病例3714例,救治3710例,大病救治率99.89%,縣域內救治的貧困患者達到93.95%,已到達《云南省健康扶貧30條措施》要求。
這不僅僅是一串簡單的數字,它是健康扶貧政策背后給貧困人口帶來的實惠。現年81歲的施玉珍是我市健康扶貧受益人之一。去年8月,施玉珍在家摔斷了腿,在玉溪市人民醫院住院總費用合計88236元,在享受統籌支付、大病理賠、民政救助等多重保障后,個人實際承擔僅8832元。“要不是有各種補助,8萬多元的醫療費對我們來說,實在背負不起。”施玉珍的兒子說。
做實做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
去年,易門縣組織醫療服務專家團隊深入轄區鄉(鎮、街道)開展農村貧困人口慢性病篩查、診斷巡回醫療活動。58歲的十街彝族鄉金田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員周某忠,因患腦出血后遺癥長期臥病在床,每天需要服藥維持。經縣級醫療專家組現場查閱原始病歷和細致診斷,確定其符合門診辦理慢性病卡條件,報銷比例可達90%。隨即電話聯系縣中醫醫院醫保辦為周某忠開通辦卡綠色通道,讓家屬當天辦理了慢性病卡,及時享受醫保紅利。
在健康扶貧的道路上,我市按照“全覆蓋、均等化、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以加強健康管理為目標開展各項工作。2020年2月起,全市范圍內建立了鄉村醫療機構建設達標賬、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賬、鄉村醫生補助經費兌現賬。全市2020年在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3234人,做到應簽盡簽。在已簽約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肺結核四類重點疾病患者,接受履約服務的占比均達到了100%。
在慢病管理方面,我市嚴格規范慢性病患者管理工作,縣區疾控中心每年至少4次、市疾控中心每年至少2次現場督導,及時優化管理服務。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建檔立卡貧困高血壓患者名單人數9175人,規范管理率99.86%;糖尿病患者名單人數1531人,規范管理率100%;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名單人數1513人,規范管理率98.48%;肺結核患者名單人數24人,規范管理率100%;建檔立卡老年人10811人,按照服務規范進行管理人數9735人,健康管理率90.05%。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市家庭醫生服務團隊做好轄區貧困戶的就醫保障、慢性病用藥保障等工作,做到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貧工作雙推進。沒有貧困戶因為疫情而耽誤了大病、慢性病的治療,也沒有因疫情而出現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貧困戶。
基層服務能力普遍提升
去年1月,修葺一新的通海縣九龍街道大梨社區衛生所正式開診。衛生所配置完善、環境整潔,完全能夠滿足大梨社區群眾日常就醫需求,普通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及常規檢查都能在衛生所解決。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樞紐和網底,承擔著廣大群眾的基本醫療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近年來,我市對標對表開展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核查工作,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2020年,市級財政補助160萬元,對122個村衛生室進行提質達標建設,確保每個村衛生室建筑面積不低于60平方米,設有診斷室、治療室、公共衛生室和藥房。2020年,爭取中央補助320萬元,支持19個中心衛生院開展重大疫情救治能力提升及哨點診室建設。
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暨等級評審工作和鄉鎮衛生院心腦血管救治站、慢病管理中心建設工作。截至今年1月,全市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及村衛生室的醫務人員共計4800余人均參加基層慢性病管理培訓,培訓實現了兩個100%,即培訓覆蓋100%的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村衛生室,培訓覆蓋鄉村兩級100%的醫務人員。
為鞏固脫貧成果,今后我市將持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構建“縣強、鄉活、村穩、上下聯、信息通”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從“治已病”向“治未病”轉變,努力夯實鄉村振興健康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