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雯霖 李冉 文/圖
從接收訂單到下達任務;從編輯工藝到制作圖紙;從生成傳票到原料入庫;從下達指令到生產制造;從工序檢驗到成品質檢,最后完成數據集成直至生成制造標準,涅槃換芯的云南騰達機械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騰達”)正讓數字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引擎。
生存的選擇
漫卷而來的數字風云,正深刻地改變著騰達。
董事長楊艷春說,為了明天能活著,2009年誕生在江川區周官村旁的騰達面對生存挑戰,走上了持續升級設備強身健體的提檔升級之路。
創業之初的設備
創業之初,在一幢臨時廠房內,擺著價值200余萬元的20臺(套)設備,最好的是價值20余萬元的國產滾齒機。靠著這點家當,騰達從做拖拉機齒輪開始起步。
一年后,騰達擁有價值2000余萬元的60臺(套)設備,最好的是230余萬元的國產數控磨齒機。設備升級換代,讓騰達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機床齒輪生產商。
三年后,遷入高新區龍泉片區的騰達建成占地110畝的生產基地,擁有價值超過8000萬元的150余臺(套)設備,最好的是700余萬元的進口成型磨齒機。全面提檔升級,讓騰達從低端制造邁向中高端制造。
楊艷春說,為了后天能活得更好,2014年,騰達從日本引進高端設備上馬機床整機制造,由此走上數字化轉型之路。
當日本引進的高端設備擺在面前時,騰達并沒有做出高端數控整機。第二年,楊艷春再次赴日尋找答案,發現最好的產品源于“先進設備+數字集成”。
在撲面而來的數字風云面前,騰達開始引進技術人才,與國內科研院所展開合作,邁上了脫胎換骨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在涅槃換芯中,騰達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氣承受住了轉型陣痛和債務危機沖擊。
持續六年的數字化轉型,讓騰達從“制造”走向了“智造”,在產業鏈重塑中進一步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實現了與國內先進制造的配套。
競爭的需要
在浩蕩的數字浪潮中,騰達只有奮楫為先。
“如果不進行數字化轉型,以后的市場就跟你沒關系了。”楊艷春說,只有成為行業創新的標桿,躋身產業鏈關鍵環節,邁向價值鏈高端,才能樹立核心競爭優勢。
在對外開放的經營管理系統上,從未謀面的客戶下達的訂單及訂單完成情況一目了然。在內部生產管理系統上,生產質檢參數以及設備運行情況一點即現。
換芯后騰達構建起了從訂單生成到工藝技術制定、原材料采購、質量數據采集和追溯、生產自動排產的數字化管理體系,數字車間實現了生產可知、可管、可控。楊艷春介紹,目前設備使用效率提高了10%,每年創造超過100萬元的效益。
實現產品數據集成,建立產品標準作業體系,基于工業互聯網支撐,構建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體系,騰達最終將從打造數字車間走向建設智能工廠。楊艷春估算,再過三四年,數字化將為企業每年創造超過1000萬元的效益。
數字化轉型讓騰達在“專、精、特、新”發展之路的跨越死亡之谷,成為個頭不高、跑得快、跳得高的“瞪羚企業”。
成為中鐵建大型鐵路養護設備的核心配套企業,占據國內高端印刷設備齒輪配套市場主導地位,出自騰達的上萬種不同規格和型號的產品供向長三角、珠三角整機生產企業。
數字騰達開始擺脫單純依靠價格消化成本上漲的困境,走向依靠效率、質量、服務贏得更大市場的良性發展軌道,成為國內80余家主要運用客戶產業鏈上的重要節點。
發展的藍圖
數字化轉型不僅是騰達自我超越,更是企業的時代責任和使命擔當。
楊艷春認為,實施數字驅動創新引領,是檢驗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試金石,考驗的是企業家的理念和格局、信心和決心、耐力和韌性。
生產管理系統
在生產車間內,無人值守的加工中心在程序操控下高速運轉;在生產管理系統上,白圈、綠圈、黃圈、紅圈顯示著每臺設備的運行狀態;在產品檢測室內,檢測設備記錄下每件產品的質量數據……從生產訂單到工藝編輯,從原料入庫到下達生產指令,從產品加工到質量檢測,數字驅動正在引發騰達管理方式、生產方式的持續變革。
在楊艷春規劃的數字騰達藍圖中,基于信息化支撐,實現企業與用戶無縫對接和產銷信息共享;基于智能制造,實現生產設備互聯互通,建立各型產品標準制造體系;基于工業互聯網,適時監測產品使用情況,提供全生命周期運維服務。
“過去10年,是騰達入行打基礎的10年。”楊艷春說,“今后10年,是騰達轉型升級實現從技術向價值轉變的10年。”
在企業發展規劃中,未來的騰達將是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標桿,與高端制造配套的頭部企業。通過推進傳統制造業與數字化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變革能力,更加適應技術創新和市場變化需求,將躋身現代裝備制造產業鏈關鍵環節并向價值鏈高端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