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盛康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樓根柱(右)與技術人員一同查看靈芝培育生長情況。
□ 玉溪日報全媒體記者 唐雯霖 文/圖
植根新平縣建興鄉的玉溪盛康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書寫科技興產業,產業富山鄉的精彩篇章。
李開平是建興鄉馬鹿社區的建檔立卡戶,全家五口人靠1畝多田種鮮芋、10畝多地栽露水草過日子,一年到頭全家純收入約1.8萬元,人均純收入3600多元。2012年,李開平成為盛康生物的一名固定員工,燒鍋爐、做菌棒,一年干下來工資收入2.8萬元,加上栽田種地的收入,全家純收入4.6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了9000元。
“以前到墨江做基建,在元江栽甘蔗,都是打短工掙不到錢。”脫掉貧困帽的李開平開心地說:“進廠打工后,家里蓋了新房子,買了農用三輪車,換了冰箱和彩電。女兒已經嫁了,現在準備給兒子辦婚事。”在盛康生物,像李開平這樣的建檔立卡戶有5人,月工資收入不低于2400元。企業吸納當地農民就業54人,年支付工資超過150萬元。
2012年,到處推銷小商品的浙江永康人樓根柱在建興鄉停下了奔波的腳步。廣闊的山場、適宜的氣候、純樸的百姓,讓來自菌鄉的他作出了種菌創業的決定。當年,在鄉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樓根柱獲得了100畝土地10年的經營權,投資1800余萬元建起了食用菌種植基地,從家鄉請來技術員和購進菌種,開始規模化種植香菇。
說起企業的發展,樓根柱感觸最深的是來自科技部門的大力支持。從立項扶持冷涼山區食用菌種植技術研究示范推廣項目,到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從幫助企業與省農科院、省食用菌研究所、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多家科研機構和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到支持科研設備,幫助建成玉溪市木腐類優質菌種擴繁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一系列的科技項目支撐,讓盛康生物沿著科技創新之路快速成長。
沿著創新之路前行的盛康生物,不斷釋放出科技創新強產業的效應。在規模化種植香菇的基礎上,相繼培育出羊肚菌、猴頭菇、竹蓀等十余個人工食用菌品種,并通過改良菌棒生產技術實現高效栽培。“現在我們申請了13項實用新型專利和2項發明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獲得授權。”樓根柱說:“目前,基地日產食用菌3噸,年產量1080噸,銷售收入超過3000萬元。”
沿著創新之路前行的盛康生物,正在放大興產業富山鄉的帶動效應。通過建立扶貧車間,除吸納像李開平這樣的建檔立卡戶和當地農民就業外,還通過開展種植技術培訓,帶動當地食用菌產業發展。與省農科院、玉溪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實施的豬苓核桃林下種植項目,成為新平縣產業扶貧重點推廣項目。截至目前,該項目在新平縣3個鄉(鎮)7個村委會推廣種植300余畝,涉及農戶60余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