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日報記者 李丹 實習生 姚雨欣
春末時節,在澄江縣龍街街道云藍藍莓莊園內,裹著白霜的藍莓墜滿了枝頭,長勢相當喜人。田間地頭,采摘藍莓、分揀包裝的農戶正在各自的崗位上忙碌著。十多年前,這里種著大水大肥的蔬菜,當地農戶們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而現在大水大肥的蔬菜逐步被藍莓等經濟作物所取代,當地農戶不僅可以拿到土地流轉后的租金,還能在空閑時間到莊園內打工,收入實現多元化,“錢袋子”也鼓起來了。
“我們莊園的藍莓,2月份就有成熟上市的,上市早價格也就高。到4月中旬,園區內的藍莓大量成熟上市并將持續至5月中旬。這期間,除了讓游客入園采摘藍莓外,還可提供一些農事體驗項目給游客參與。”云藍藍莓莊園技術總監保壘說道。
藍莓種植需肥量少,每年每株藍莓樹需肥量不超過20克,在保護撫仙湖上,可有效減少入湖的氮、磷含量。據保壘介紹,云藍藍莓莊園2014年進駐澄江,由當初的160多畝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畝。由于都是人工采摘,用工量大,去年就有10萬多人次在園內工作,均來自于周邊的村落,2018年人工勞務費就支付了1000多萬元。從產值上看,平均估算每畝藍莓產值可達10萬元,而且還有入園采摘游客繳納的費用。近段時間,莊園的周末客流量可達300余人次,入園費每人次60元至80元不等。此外,2018年,云藍藍莓莊園一次性通過了綠色食品認證。保壘告訴記者,未來莊園還會進一步加強景觀打造,選擇種植花期與藍莓成熟期相近的藍花楹,讓游客在藍花楹樹下采摘藍莓,打造新一處的網紅打卡點。
在澄江縣,云藍藍莓莊園只是發展莊園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戶致富的典范之一。當下,澄江縣通過一三產業融合帶動農旅發展的模式,實現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收獲了保護撫仙湖的經驗做法。
“十二五”以來,為保護撫仙湖,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有效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澄江縣委縣政府經過認真研究,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澄江縣關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莊園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生態農業建設的意見》等政策措施,縣政府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每年預算2000萬元的財政資金專項用于扶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截至2017年12月,在政策的鼓勵扶持下,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澄江縣撫仙湖徑流區共流轉土地25000畝,鞏固發展荷藕種植3050畝,發展藍莓種植6200畝,發展大櫻桃種植等1000余畝,發展綠化苗木種植15000畝,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為進一步做好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2017年12月,玉溪市緊急啟動了保衛撫仙湖雷霆行動,大力推進撫仙湖徑流區5.35萬畝耕地休耕輪作項目,旨在對徑流區耕地進行休耕輪作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保護撫仙湖。在抓好土地流轉工作的同時,澄江縣啟動“四規合一”規劃編制工作,委托云南省農科院初步完成撫仙湖徑流區5.6萬畝土地流轉、田園綜合體、種植規劃、種植標準“四規合一”的初稿編制,為下一步土地流轉、種植結構調整、種植管理及產業融合發展提供科學依據。目前,經與專家組對接后正再次進行修改完善。
下一步,澄江縣將圍繞打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結合鄉村振興計劃,加快5.82萬畝土地流轉休耕輪作工作,做好項目包裝,積極爭項目、爭政策、爭資金,促成好的產業融合項目落地。嚴格產業準入,按照“生態+龍頭企業+種植標準+農民專業合作社+基地”模式,進行生態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經營,大力推進有機化、綠色化種植,培育綠色、高端、健康的“澄江品牌”,有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動種植業與二產深加工、三產旅游服務有效融合,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景”的發展格局,實現撫仙湖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