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米軌到準軌,再到高鐵;從綠皮車到空調車,再到高鐵動車,復興號奔馳在云嶺大地上,高鐵覆蓋范圍越來越廣。
“十三五”以來,云南鐵路網結構擴充、提質升級,共開工建設7條、投產運營11條鐵路。5年來,全省路網密度由74.4公里/萬平方公里增至105.1公里/萬平方公里,營業里程由2970公里增至4120公里,高鐵從無到有達到1064公里,“八出省五出境”骨架網絡基本成形。
打破“天塹” 路網不斷發展完善
“對面聲相聞,見面走半天”透露出云南地險路狹、人馬難行的苦澀。云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境內高山深谷縱橫,在云南修路難,修鐵路更難。
5年來,昆明樞紐擴能工程、東南環線、昆玉擴能、楚雄至大理鐵路、永仁至廣通鐵路、大理至臨滄鐵路開通運營,大理至麗江鐵路、昆明至玉溪至河口鐵路、昆明至廣通鐵路等完成提質改造,累計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320多億元。
2016 年12月,昆明南站正式投入運營,這座集高鐵、地鐵、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于一體的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站,成為云南省“五網”建設中路網的重要交通樞紐。同年,滬昆高鐵、南昆客專云南段開通運營,云南邁入高鐵時代,接入全國高鐵網。昆明、曲靖、紅河、文山、玉溪、楚雄、大理、麗江、臨滄、昭通等10個州市先后邁入高鐵(動車)時代,從昆明乘坐動車可直達20個省(區)市中心城市。
2019年5月,昆明動車所擴能改造完成,檢修線由原來的6條增加至10條,存車線由37條增加至58條,為動車提供全面的“體檢”和存放保障,成為輻射南亞、東南亞的“動車航母”。
2020年12月,大(理)臨(滄)鐵路建成通車,進一步完善大滇西旅游環線,有效助推當地旅游轉型升級,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創業機會,助力滇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目前,云南鐵路建設正從構建大通道、服務大戰略的角度出發,完善樞紐和節點。服務“一帶一路”的中老鐵路、大瑞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如火如荼,有序推進。
路景融合 打造鐵路生態通道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堅持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合共存,積極打造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路景融合的美麗鐵路。
尚崗一號隧道位于勐臘縣境內,全長5.8公里,穿越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和環境敏感地帶,森林覆蓋率達87%,周邊珍稀動植物品類多,礦產和水資源極為豐富。
為了最大限度減少對當地原始森林的占用和對野生動物的驚擾,該隧道建設與環保同行,取消了保護區內原本設計的斜井,減少林地占用40余畝。2020年6月,經過建設者4年奮戰,尚崗一號隧道順利貫通,成為全線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融合共存的典范。
景洪市境內毗鄰亞洲象自然保護區的勐養隧道同樣如此。為了“禮讓”亞洲象,勐養隧道施工選擇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是直接下穿野象谷自然保護區,相當于一條管道從山體內部穿過,施工均在地下,并專門修建了數十公里的野象防護欄,設置隔離欄和聲光屏障,加強管理,減少對當地動植物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云南鐵路建設過程中,各參建單位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控制施工范圍,優化取、棄土場和施工便道等臨時設施,采用道路硬化、植草植樹等防護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修筑與山川同美的綠色生態廊道。
當前,為更好地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正積極構建昆明、大理“兩個樞紐”及河口、瑞麗、磨憨三個口岸商貿物流園區,逐步形成以昆明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1小時覆蓋,大理、蒙自、文山、昭通2小時通達,麗江、保山、臨滄、普洱、西雙版納3小時抵達的環省鐵路“三大交通服務生活圈”。(云南網記者 楊敏 通訊員 何思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