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內涌水形成瀑布,每天可灌滿17個標準游泳池,每次進洞都會濕身,涌水、汗水、水霧交織在一起無法分辨,50多攝氏度的高溫,工作一會就得進空調房降溫休息,這里先后輪換了20批次工人……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保開通、保在建,鐵路建設者步履鏗鏘;抓“六穩”、促“六保”,鐵路“火車頭”動力強勁。
7月16日,經過建設者4年多的艱苦奮戰,由中鐵五局承建的中(國)老(撾)鐵路通達隧道順利貫通,比預計進度提前半個月。
這已經是中老鐵路國內段93座隧道中貫通的第73座。至此,中老鐵路國內段隧道工程已完成95%以上,為全線明年建成通車奠定了基礎。
通達隧道位于云南省元江縣與墨江縣交界處,全長11.3公里,是全線15座萬米長大隧道中貫通的第5座。隧道最大埋深745米,最小埋深15米,地質條件極其復雜,是國家一級高風險隧道。
全隧道共穿越4個斷層和1個大斷裂帶,集涌水滑塌、高地應力、高地熱等不良地質于一體,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
隧道為大坡度隧道,進口到出口的坡度為22.8‰。隧道順坡水小,反坡水大,反坡段排水難度大,處置不當,整個掌子面都會淹沒,導致施工無法進行。
中鐵五局玉磨鐵路項目部技術員劉西軍回憶說,2019年1月,隧道發生了一次突泥險情,短短10分鐘,突泥量就達到1200立方米,3個月才完成突泥的清理與圍巖加固,繼續隧道施工。
時隔一個月,隧道又一次發生險情,6分鐘突泥量達到1800立方米,施工再次受阻。
掘進、遇險,再掘進!據統計,2016年4月開始施工以來,隧道共發生大小坍方、溜坍、突泥、涌水80多次。
“每次進洞都會濕身,涌水、汗水、水霧交織在一起根本無法分辨,涌水量大時,眼睛都睜不開。”見到付軍時,他正冒“雨”,站在隧道開挖最前端的掌子面前,指揮隧道貫通前的最后一次爆破作業。
付軍是中鐵五局玉磨鐵路項目部副經理。2019年3月,在通達隧道掘進最艱難的時候,他被單位急速調來負責隧道的生產組織。
“隧道7個作業面貫通,我都在現場。”付軍介紹,隧道建設過程中,洞內平均每天的涌水達4萬立方米左右,可灌滿17個標準游泳池,施工人員只能每天在“水簾洞”內作業。”
為克服涌水,施工單位組建了40多人的反坡施工排水隊,設置6條專用排水道,安裝了20臺固定水泵、3套移動泵站,不間斷抽水,保證施工正常進行。
除了突泥涌水等難題,隧道內還遭遇高地溫。隧道內環境溫度常年維持在40攝氏度左右,噴漿作業的時候,拱頂溫度超過50攝氏度。
由于隧道內常年涌水,高地溫段的濕度在80%左右,洞內水霧彌漫,施工人員就像在桑拿房里面工作,在拱頂作業超過3分鐘,就會呼吸困難。
項目部在作業面設置了7個空調房,工人干一會活后,就要進空調房里休息降溫10分鐘,然后再接著干,反復作業。
4年多來,施工單位儲備了20批次,共1400多人,采用“長隧短打”施工方案、設置2座斜井、1座平導和進口7個作業面,每天組織1000多人進行晝夜施工,以空間換時間,狠抓工序循環,最大限度降低施工人員的作業時間,保證施工進展。
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滇南鐵路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劉俊成介紹,隨著通達隧道的貫通,中老鐵路國內段隧道建設已經完成95%,橋梁工程完成90%以上,路基土石方工程基本完成,全線鋪軌、站后、站房工程全面啟動,每天有 2.6萬名施工人員正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正在建設中的中老鐵路是“一帶一路”建設、中老友誼的標志性工程,線路全長1000多公里,建成通車后,云南昆明至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僅需3小時左右,至老撾萬象有望夕發朝至。
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孫江葒 通訊員 徐章位 劉魁 王永文 何增旺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