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貴,通海縣四街鎮者灣村一組人,1956年4月生,研究生學歷,1972年12月開始從事骨傷科臨床醫學工作,現任通海骨傷醫院院長,通海縣政協常委,玉溪市政協委員,通海縣民營醫院協會會長,中國中醫藥學會會員,中國人才研究會骨傷人才分會、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骨傷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全國骨傷醫院學術研究會常務理事。2004年,李家貴被中國人才研究會骨傷人才分會、全國高等中醫院校骨傷教育研究會授予“世紀骨傷杰出優秀人才”稱號。
醫術精湛 成果豐碩
李家貴出生在者灣村的一個中醫世家,自幼喜愛醫生這一職業,立志要學有所成,除向長輩學習外,他積極參加醫療衛生部門組織舉辦的各類知識、技能培訓,掌握了精湛的醫療技術。他多次榮獲全國學術團體獎,多次參加全國骨傷學術界著作編寫,并完成部分寫作任務。他的20多篇論文多次在全國骨傷學術大會上進行交流、研討。
李家貴經營的通海骨傷醫院醫療設備完備,病床位超過200張,設有手術室、麻醉科、急診科、放射科、檢驗科、B超室、心電圖室等,年門診人數達到3萬人次,年住院人數4500多人次,現有職工180多人,其中有多名高素質骨傷科專業人才。因醫術精湛,通海骨傷醫院聞名于省內外。其注重自身創新發展、遵守社會公序良俗,先后榮獲全國誠信民營醫院、云南省誠信示范民營醫院、玉溪市文明單位、青年文明號、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
奉獻社會 引領新風
作為一名市、縣政協委員,李家貴關心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切實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主動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建言獻策。他積極為四街鎮黨委、政府出點子、當高參,熱情參與發展事務,積極出謀劃策;對關系民生的環境保護、醫療衛生、教育等各項工作進行監督,并提出合理意見和建議;發揮政協委員聯系群眾的紐帶作用,對小城鎮建設、新農村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文化建設等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調研,準確反映群眾意愿。同時,做到上情下達,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各項惠民、利民措施及時傳達到各家各戶,增進群眾對黨委、政府各項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作為一名者灣村人,李家貴始終牢記“吃水不忘挖井人”。多年來,他積極參與村級事務管理,致力于者灣村鄉村振興發展。者灣村右所營飲水問題影響到群眾健康,李家貴自己出資10萬元,引導群眾投工投勞,很快解決了右所營的飲水問題。他還投資20多萬元對者灣村的龍潭進行治理,并籌集資金40余萬元為者灣小學還清債務,捐款為學校安裝窗簾、購買電腦。他和村干部一起籌措資金,建成了者灣村文化活動中心。他修撰了《者灣村志》,收集、整理、出版了《者灣翰墨集》。2013年至今,他一直出資支持者灣村出版村級半年刊《者灣文化》,為地方文化繁榮作出了貢獻。
他關心農村發展、尊師重教,者灣村的村組干部、普通群眾都對他交口稱贊。他的行為影響了一批企業家、離退休老干部、知識分子積極投身者灣村建設發展。
熱心公益 解難扶困
李家貴時常提醒自己不能忘本,多年來,通海骨傷醫院多次舉行免費體檢和優惠看病活動,為困難群眾減免醫療費用。35年來堅持為駐通武警某部官兵治病送藥,累計全額減免醫療費用200余萬元。
醫院附近住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身邊無兒無女,靠出租承包田維持生計。老人患有多種疾病,第一次到醫院找李家貴看病時,李家貴為他認真做了檢查,告訴他生病原因、生活禁忌等,并為他開了藥。了解到他的生活處境,從此以后,每次為他看病李家貴都不收錢,還積極出力為他解除生活中的后顧之憂。醫院收治的病人,不論是本地還是外縣的,李家貴都一視同仁,盡心盡力服務,遇到困難群眾,他就為他們減免費用。
幫助困難大學生圓大學夢,也是李家貴多年來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多年來,他先后資助了20多名大學生上學,現在有的已畢業參加工作,有的考取了博士生,有的考取了研究生……
每年老人節、中秋節、春節等,李家貴會攜醫院工作人員到敬老院和貧困山區看望孤寡老人、困難群眾,為他們送醫送藥及生活用品。
他幾十年如一日幫助他人,解難扶困,深受人們贊譽。
(通宣)